作者的视角相对客观,可以客观地看待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和没落的原因,理性分析了1940体制对日本的助力和影响。否认了“战后民主改革为日本带来经济复兴”的观点,相反,他强调是战时国家总动员体制和战时发展起来的企业成就了战后的高速增长。换言之,他着重的是历史的延续性而非断裂性,强调主导日本战后经济基础的制度,在战时就已经定下。特别是讲到长期信用银行破产以及救市政策导致全体国民买单时,深有同感。
作者的视角也不乏温情,作为一个亲历者,描述了自己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经历和感受,如大藏省的腐败,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广场协议等等。正如同我们现在回忆改革开放40周年一样,总是回忆总带着怀念,那温存时光也是一去不回。
作者的史观称之为1940史观,认为战后的日本依旧延续了战时的全国总动员体制,带来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恢复,但是很快这种全国总动员的经济体制,人为限定材料、产品价格,实施配给制,实行金融管制,管控外汇,人为压低利率,新中国建国后的经济措施与此及其相像。对于日本60年代开始的告诉增长,技术方面以重工业为主,更加适合举国动员体制,同时国际环境宽松给日本低价劳动力带来机会,同时利率管制、资金配给和财政投融资计划也维持着1940体制。随着20多年的高速发展,日本在80年代与美国发生了贸易摩擦,从最初的纺织品、钢铁贸易最终扩展到了半导体、机电及汽车行业(与当前情况何其相似),最终以日本签署广场协议告终。
东京的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却没有配套好电车地铁项目,首都圈的通勤者常年奔波,这也为后来的房地产泡沫打下了伏笔。地价上涨后,股市、油画也都跟风炒作,日本人极度自信。
但是也要看到的是,80年代开始日本的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直接融资方式的发达,二是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不如以前旺盛,三是金融管制再也无法割裂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也不再适应日本经济的发展,甚至导致了80年代的经济泡沫。泡沫破灭后,政府救市实际上是全民买单。当政策可能给国民带来巨大负担时,必须以明确形式向国民说明,而政府多数时候的做法却是不动声色地实施,以含糊暧昧的形式蒙混过关。对泡沫经济的处理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对于当前的经济,作者认为,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地价下跌导致不良债权的问题的不能解决,也不在于居民的消费物价指数下降,而在于日本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但是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日本经济问题可以通过缓和政策解决,这才是日本经济无法摆脱长期停滞的根本原因。作者认为,劳动致富的观念在日本逐步淡化,经济创造附加价值低,人们多少迷恋于日元贬值等,解决当前的问题,还是需要高生产率企业。
这本书为现在的中国读者至少提供了两个方面的视角。一是以一个他国的背景来观察战后70年发生的这些国际大事,体会到同样的事件对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下国民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视角;二是日本走过的经济发展之路,也许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过程,有部分重叠极为相似,但是也有极大的不同。
后记:在读完《菊与刀》后,结合书中所说的日本国民性,更加可以理解1940体制在日本战后盛行和发展的合理性,日本人“各就其位”的社会观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