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2019.07.04)
第一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捕流萤。
(通常版本捕为扑)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
再过两代人,要理解这首诗,大概就困难了。截止到我这一代,在童年时多多少少,还都有夏夜露天乘凉的经验。但是进入空调时代之后,特别是,一旦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确立为全社会的标准之后,夏天在室外乘凉、过夜,就会被视为下等人的粗鄙作风,而受到摒弃。
铺一张席子,或者摆一张竹床在露天的庭院里,一家人都是背心短裤之类的随意穿着,散漫的躺在席、床上,摇着扇子,由大人给孩子讲述各种传说和传闻,直到夜深。难耐的暑热终于有所消退,人们于是酣然一觉到天明。这样一种度夏的风俗,实际上已经在急速的从当代生活中退位。
——孟晖《花间十六声·床上屏风》
半井简评:我觉得不仅是过不过两代人就没人懂的问题,而且是阶层差异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当时,普通人家怕是也不懂“画屏”的,因为根本用不起所以没见过乃至没听说过——没错,我是说孟晖先生可能忘了阶层差异性带来的阅读障碍。比如“初捻霜纨生怅望”(晏几道《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中的“霜纨”的意思有多少人不问度娘就知道的?这样的词语实际上带来了阅读的鸿沟,不在这个语码范围的人是很难懂的。我们读这些堆砌了大量特殊语码的诗词的时候不免会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窘迫感,而今天的学术界文风也有这个倾向,堆叠一大堆术语名词,普通百姓根本看不下去;语文考试的参考答案设置也颇多此类恶习,要么沿袭《沧浪诗话》以来“以禅喻诗”的方式,用具象感性分析诗词,要么沿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导入大量译介而来的抽象术语,而可笑的是我们目前的教材中并没有这类术语的专门单元设置,而考试大纲中常只见术语不见解释,一线教师所依赖者有二,其一,各地高考参考答案,零星拼凑,试图拼成一个体系;二是“万能”的网络。其后便打包传给万千学子以图增分若干。
第二
金陵评事街张姓屋西书楼三间,相传有缢死鬼,人不敢居,封锁甚密。一日,有少年书生盛衣冠而来,求寓其家。张辞以家无空屋,书生愠曰:“汝不借我,我自来居,日后冒犯无悔!”张闻其言,知为狐仙,诡云:“西边书房三间,可以奉借。”因此房有鬼,私心欲狐仙居为之驱除,然口不言其故。书生喜,揖谢而去。次日,闻楼中有笑语声,连日不断。张知狐仙已来,日具鸡酒供之。未半月,楼上寂然无声,张疑狐仙己去,将重封锁其门。上楼视之,有黄色狐自缢于梁上。
——袁枚《子不语·狐仙自缢》
半井简评:道行不够,狐仙又如何!
第三
宋太祖赵匡胤当了十六年皇帝。这个开国之君用“陈桥兵变”狡猾手段夺取了干爹柴荣的天下。赵匡胤虽是无赖出身,但他颇为聪明,得天下后,懂得怎样与民休息,严惩贪官污吏,自身也颇为俭约。传说他在宫中夜半想吃羊肝,但是他不说,第二天向皇后提起,皇后道:你为何当时不说?赵匡胤说:“如果说了,那么御厨就会每日杀一头羊了。”当时宫廷的御厨为之“大官厨”,这便是“大官羊”的出典。
——黄苗子《野史杂闻·皇帝吹葱》
半井简评:说与皇后听,又是谁来记?
第四
读图
作家阿城,其小说集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