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稀松平常,但我们真的会正确的了解,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暴力沟通》的第二要素——感受,来看看正确的表达感受,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你会表达感受吗?
我们常年来都会被社会舆论牵着走,往往受所谓的权威主张,或是正确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而忽视了自己的感受,使我们成了不会表达感受的人。
就像文中作者举的例子一样,一个大学生因为其室友将音响开得很大,而无法入睡,作者询问其感受,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作者提醒他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他说“声音太大会打扰别人”,作者强调,这依然是看法。
最后这位学生斩钉截铁的说“我没什么感受!”
其实,这位学生有很强烈的感受,只是无法察觉,又谈何表达呢?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觉得你不爱我”、“你真可恶”、“我是个没用的人”等等,你可知以上几句全都不是感受。
那我们应该如何找出自己的感受呢?
感受来源于我们自身。应该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而非他人的评价。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可以丰富我们对自我感受的认知。我感觉“很好”或“很差”,都是感受,但又都太片面,无法给人以很直观的反馈。
如果我感觉很好,可能是高兴、欣慰或是愉悦;而我感觉很差,可能是灰心、泄气或不满。词汇表的建立可以让我们很好的表达感受,从而确保了沟通的顺畅进行。
会表达感受有什么用呢?
还是例子,“你昨晚没来让我很失望”和“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第一句认为,自己的感受是由别人引起的,而后一句的感受是源于自己的愿望未能满足。
往往第二句,能让对方一下子进入沟通状态,不论是解释没来的原因,还是抱以过多歉意,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沟通,而第一句,更多的是指责。
还有一点,我们一定不能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当感受与自身结合后,带来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
“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饭后,妈妈对孩子说,而此时,表达的感受是对外的,面相于对孩子的指责,是你的行为让我很失望,孩子会感受到内疚,甚至自责,并因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来迎合母亲,但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自责,而非真的愿吃饭。
“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的成长”,同样的感受,因为添加了与自身的关系,孩子没有感受到自责,而更多地是关爱,是为了自己好,从而在内心中形成了驱动力,促使愿意去吃饭。当然,此时母亲若能说些“长大后壮壮的,就能保护妈妈了”一类的锦上添花的话,也会效果大增。
所以,我们看,表达感受不仅可以迅速溶解沟通障碍,减少指责,保证沟通顺畅进行,而且,一个好的感受的表达,更能利于家庭关系,促进工作和谐。
其实每一句批评和职责的背后,都会包含着期待,但如果我们先把期许说出来,先把个人需要抛出,对方往往能作出正面的积极地回应,而非极力反驳。
但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对方的反应大多是申辩和反击,可悲的是,我们并不习惯从自身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心情不好时,我们总会倾向于寻找别人的错误,大大提高了沟通的成本。
所以,认清自我感受,并能与看法加以区分,不以指责示人,重在表达主张,并结合自身,正确的表达感受,对于缓和沟通,促进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于,一种好的感受的表达,对日后双方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都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吧,这首先是个合格父母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