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纪念先人的传统节日,民间习惯在这一天扫墓添坟。此时太阳黄经为15度,气候温暖清爽,草木开始发出新的枝芽。南方农谚有:“清明竹笋出,谷雨笋出齐”。而东北是“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历来有关清明的诗词很多,杰出的诗词名家皆留有笔墨,流传广泛。众人皆知的有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口语化,通俗流畅,意境优美富有风趣,琅琅上口,悦耳动听,看一遍便能记住不忘,身临其境一般。从路上行人的感受,描绘出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而东北有些地方还是“清明不断雪,谷雨不断霜”。杏花尚含苞待放,隔河看柳,绿意萌生,也是风和日丽,生机勃勃。
白居易写过一首《寒食野望吟》:乌蹄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诗歌形象地反映了唐代清明祭扫时,烧纸痛哭悲哀的景象,鲜明如画,真切动人,富有文献价值。寒食通称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为了纪念先贤,不生火做饭。有的地方将清明也叫作寒食。现在已鲜有寒食的提法。三天不生火做饭,吃寒食,毕竟难以坚持。
与白居易同时代的韩翃也写过一首《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西京杂记》记载:寒食禁火日,赐侯家蜡烛。这首诗曾受到皇家青睐,留有御笔钦点。然而,它嘲讽的都是皇城内宦官大人,动用烟火,不守民俗。足见三日不生火做饭,吃凉的食品,是难以付诸实际的,只是传说而已。“春城无处不飞花”,已成历代传诵的名句,尤为长春人喜爱。
也有人流落他乡,不能亲临祖籍故里祭扫而发出多愁感叹。清朝《长生殿》作者,诗人洪升曾写出这样五言绝句:
七度逢寒食,何曾扫墓田。他乡长儿女,故国隔山川。清明时节,风光明媚,不仅限于祭扫添坟,也适合出行游玩。元稹在《寒食日》诗中写道:
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碧水青山无限思,莫将心道是涪州。
宋朝文学大家苏东坡也曾写出《寒食与器元游南塔寺寂照堂》
红英扫地风惊晓,绿叶成荫雨洗春。记取明年作寒食,杏花曾与此翁邻。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典诗词王国,不管什么样的风情景物,佳节习俗,人生感悟,悲观得失,都能从中找到,潜移默化地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蓄养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