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播种“禁果”,品其甜、避其苦
虽然生活中禁果效应无处不在,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
你也许不知道吧,今天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蔬菜——土豆,在刚刚被发现时,就是因为被当做禁果,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土豆从美洲引进到法国时,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认可。迷信者把它叫做“鬼苹果”,医生们认为它对健康有害,而农学家则告诉人们,土豆会使土壤变得贫瘠。这些“权威人士”的断言,使土豆成了不受欢迎、稀奇古怪的东西。
著名的法国农学家安端.帕尔曼切在德国当俘虏时,亲自吃过土豆。他尝到了土豆的“甜头”,就想回到法国后,在自己的故乡培植它。可是因为那些“权威人士”的断言,谁也不敢种土豆。
后来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得到国王的许可,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上开始栽培土豆。根据他的要求,要由一支身穿仪仗服装、全副武装的卫队看守这块土地。但只是白天看守,到了晚上,卫队就撤了。
这使人们非常好奇,是什么好东西需要卫队这样煞有介事地看守呢?一定是好东西,才怕别人偷啊。人们这样一想,就猜测土豆一定是非常美味或很有好处的食品,就禁不住想要知道个究竟。于是,他们商量好,到晚上就到那块土地上偷挖土豆,然后种到自己的菜园里去。
结果,土豆得到了很好的推广,而且人们发现这是一种风味独特的食品,没有任何可怕的地方。
正是巧妙运用了禁果效应,激发人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帕尔曼切推广土豆的目的才得以实现。
除了像帕尔曼切那样利用禁果效应得到积极效果外,生活中还有不少因“禁果效应”适得其反的例子。
比如,历代统治者经常把他们认为是“诲淫诲盗”的书列入“禁书”之列,如我国的《金瓶梅》和西方的萨特、王尔德、劳伦斯等人作品。但是,被禁不但没有使这些书销声匿迹,反而使它们名声大躁,使更多的人挖空心思要读到它们,反而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再有,一些家长总是喜欢禁止孩子做这做那,如禁止读不健康的书,不让早恋,不允许玩游戏、网络聊天等。但一味地严厉禁止,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好奇心、逆反心理,使他们在两种心态的驱使下甘冒风险去尝试那些也许并不甜的“禁果”,最终使教育走向了反面。
可见,透过禁果效应,一方面,我们可以把某些人们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物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另一方面,我们不要轻易把某些不喜欢或不赞成的事物当成禁果,以免人为地增加其吸引力,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