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两周之前,球爸大学同学,我干儿子他妈,豆妈向球爸发来求助,原来三岁的豆米,因为性格活泼、好动,被老师投诉,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后来豆妈也跟我说,豆米因为性格外向,有时候还会在幼儿园跟别的小朋友起冲突,但老师有点偏向对方,总说是豆米的错。
做为豆米的干爹,球爸义不容辞的责任拯救处于水火之中的豆妈和豆米,最近刚好球爸参加P.E.T.工作坊归来,有些心得和技巧,也许能给到豆妈一些建议。
1、分清事实和情绪,别让自己陷入问题区
P.E.T.沟通的基本方法,就是判定问题区的归属。在听豆妈的描述中,豆米,老师和豆妈都在处在问题区。
豆米,好动虽然是天性,但确实给老师造成了实际的困扰和麻烦;
老师,对豆米有负面情绪,评判并给豆米贴标签;
豆妈,认为老师不考虑孩子的天性,甚至有意为难豆米和豆妈。
要解决这个三角问题,球爸觉得,豆妈要把自己从有“问题区”跳到“无问题区”,把“事实”和“情绪”分清楚,才有助于我们客观的面对问题。
在这个问题里,豆米的行为,给老师造成工作上的困扰,豆米和其它小朋友打架,都是事实。
豆妈认为,老师偏袒谁,故意刁难谁,这是情绪。
豆妈先抛开情绪,只看事实,不站在老师立场评判孩子,也不在孩子面前评价老师,才有助于问题解决。
2、积极倾听孩子,拨开问题的洋葱
把事实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后,我们就要通过倾听的方法,挖掘问题洋葱中的核心。
豆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行为,也许有天性的原因,但P.E.T.告诉我们,当孩子想你诉说一个问题时,你很容易立即想如何帮助他解决问题,但孩子刚开始说的并不一定是真实或者完整的问题。很多问题就像洋葱一样,有好多层。通过积极倾听,你可以把问题一层一层拨开,最后辨认出问题核心。
比如在比如P.E.T.学员手册中举的这个例子:
表层问题:我讨厌塔尼亚
第二层:塔尼亚得到太多关注
第三层:她很容易交到朋友
真正的问题:我想在交朋友方面做的更出色。
原来讨厌塔尼亚的核心原因,跟塔尼亚本人并没有关系。是不是感觉孩子跟大人一样,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那拨开洋葱的工具,就是“积极倾听”。是通过说出对方的感受,来帮助对方不断拨开洋葱的表面,找到问题的核心。
比如在这件事儿上,豆妈也许可以从小伙伴入手。
“豆米,你是不是很喜欢和小致、高兴一起玩”
“你们玩的很高兴吧”
“你觉得他们也很高兴吧”
……
通过这种方法,也许能发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答案。比如“豆米为了吸引其它小朋友的注意”,“豆米想让老师关注他”……这些都是球爸的猜想,答案还需要妈妈和孩子自己去找。
在这个过程中,切记给孩子做出评判如“你这样不对”,“你这样真棒”……只是通过说出情绪和描述客观事实来引导问题的深入。
3、帮孩子用同理心替代规则感
事情最终能圆满解决,即能让豆米不给老师造成工作的困扰,又不想让豆米被学校的规则束缚。
如何才能达到两个目标的双赢呢?
球爸认为,可以通过妈妈说出自己的感受,建立豆米和妈妈,豆米和老师的同理心。
在P.E.T.工作坊期间,我曾跟一位妈妈做过类似的练习。
对方妈妈的女儿出门很慢,她很着急,楼下叫的出租车司机一直在催妈妈,妈妈催女儿,搞的大家都不开心。
我在练习中,扮演妈妈的角色,通过向“女儿”传递“我信息”,说出“我”的感受。
“宝贝,妈妈真的很着急,你可以为妈妈,稍微快一点吗?”
甚至还将楼下的出租车司机也加入到情景中来
“楼下的司机叔叔也很着急,你知道吗,司机叔叔一天可辛苦了,他的家人也希望他能早点回家。”
这位妈妈,站在女儿的角度上,感觉这种沟通方式,真的比只是催促要有效的多,特别是讲到出租车司机的辛苦时,感觉女儿真的会被打动到。
这就是帮孩子建立和它人的同理心,让孩子主动关心他人,而不是受规则和管教的限制。
豆妈也可以跟豆米讲出自己的情绪,“妈妈知道你跟小朋友一起玩,很高兴,但影响到别的小朋友休息,妈妈也很担心,你会不会被别的小朋友不喜欢?”
也可以让豆米建立和老师的同理心
“豆米,你知道吗,在家里,妈妈可以照顾你一个人,照顾的很好,但是在幼儿园里,老师也是大家的妈妈,但有那么多小朋友要照顾,老师真的很辛苦,我们自己玩的开心,也不要让老师太辛苦,好吗?”
甚至也可以用第三法,跟孩子一起想办法
“你想跟小朋友玩,但又不想让老师太辛苦,怎么办,我们想想办法吧。”
让豆米用关心妈妈,关心老师的同理心,替代规则的约束,更能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能力。
4、倾听老师,建立链接
前面我们解决孩子的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老师的问题。
今天恰好在“凯叔讲故事”里看到这么一段话: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老师会因为家长的处事方式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吗?”
翻遍答案,除了“会”,就是“肯定会”,“非常会”。
孩子在学校最大的悲哀不是成绩差,不是常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不是常被请家长,而是老师不再注视他,被老师完全放弃的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绝对是黑暗的。
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在学校被放弃不是因为孩子,而恰恰是家长的做事方式所导致。
作为家长,我们决定不了孩子会碰到什么样的老师,但是,可以尽自己的努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让老师回到“无问题区”,也是不可忽视的。
球爸猜想,如果做过多年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都见过,我们从小到大,哪个班上没几个刺头儿,老师多多少少都有应对之法。老师找家长,一方面是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让家长能参与进来。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倾听老师,并有一些回应,而不是评判老师的对错,我感觉是有助于问题解决的。
在倾听老师时,最好不要让老师陷入抱怨的情绪,我觉得可以尝试三种办法的沟通:
一方面可以让老师对孩子不满的表现具体化,大家都谈事实,比如上课说话,午休吵闹等,这样你在跟孩子倾听和采用第三法时,也会比较具体。
另外,可以让老师也能说说孩子表现好的一面,让老师也能在某些方面,肯定孩子。
比如“您觉得,豆米跟班上同学的关系怎么样?”,“上次听说您还表扬他了,他回家可高兴了”等等的方法。
最后,你也可以跟老师分享一下,你和孩子的沟通情况和达成的解决办法,让老师知道你是很积极配合老师的。
最后,球爸还想多说一点,其实很多的矛盾冲突,都不是源于事实,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的投射。
在P.E.T.的训练中,一位跟豆妈遇到同样问题的妈妈,通过自我分析,发现,他对孩子老师的不满,是源于小时候想当老师的理想没实现。一位感觉自己被老公忽视的妈妈,发现这是由于自己小时候又被自己父母忽视的感觉。
如果我们都只关注事实,避免这种投射情绪的影响,也许很多问题和误解就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