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老师跟着课文学写作
好粥全在熬得过程——《腊八粥》的解读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重点是分清内容的主次,我们在《北京的春节》里的学会了一种分清主次的方法,到了《腊八粥》这一课是要运用这种方法分清主次,而《腊八粥》这一课分清主次并非是难点,难点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和作者是怎样写详细的。
《腊八粥》这篇课文是部编教材新增加的一篇文章,是沈从文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一篇经典之作。教师上好这课也容易,也不容易。容易之处是这篇文章的主次分明,只要读一读就知道了,不容易的地方在于这篇文章的创作的规律。
我们看这篇文章第一自然段很奇怪,我们暂且不管。从第二段开始,作者写了八儿一家熬粥,等粥,喝粥这件事情。通过阅读文本,我们一目了然,喝粥的部分几乎是一笔带过,甚至是没有写,只是写了一家人喝完粥之后的情景。其余的部分写的都是熬粥和等粥的过程。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有生活经验的人,一下就会懂为什么要这样写。一锅好粥全在熬的过程,而不是喝的过程。所以作者把笔墨的重点放在了熬粥和等粥的过程中。
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把熬粥的过程写的详细了呢?
作者并没有像介绍食谱那样,把具体的熬粥过程写出来。因为《腊八粥》是一篇小说,是一篇文学作品,他要用文学的方式来写熬粥的过程,于是乎他就写了等粥这件事。用等粥这件事来侧面表现熬粥的时间长,来表现粥的吸引人。
好饭不怕等,可是越好的饭就越感觉等得越久。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八儿这种着急的心情的呢?我相信读过文本之后,我们发现了“叹气”这个词出现了很多次。一旦一个词语在文章中反复出现,那么这个词就一定具有特殊的含义。不错“叹气”这个词在这篇文章里是一语双关,既是描写粥在锅中粘稠咕嘟的样子,同时又暗指八儿内心的焦急。
《腊八粥》这篇课文除了“叹气”出现的频次比较高之外,还有一个内容也出现了多次。那就是作为题目的腊八粥,在这篇文章里出现里三次,这叫重复,也叫叙事的频次。作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重复而不相同。我们一起来看文章中对腊八粥的三次描写: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首先我们来说为什么重复,因为是重点,因为是主要内容,所以要重复。
又为什么不同呢?因为每次提到腊八粥的情景又不相同,第一次是记忆中的腊八粥,回忆起腊八粥的味道。第二次是八儿猜想粥的样子,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对美食充满了想象:“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第三次则是亲眼所见,必然看到的和想象中的有所不同:“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这就是作家的创作的伟大的之处,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最后,我们来说说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第一自然段好像跟全文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我们把这一段去掉了再来读一读这篇课文。你有没有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那甜甜的腻腻的粥的口感和味道全在第一段里。第一自然段就是弥补了后面喝粥的略写,尽管你没有看到八儿一家喝粥的样子,但是早在第一段你就已经感受到了这碗粥的美味,这叫暗示。
这就是《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