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水清心宁
自古,读书人似乎多贫穷。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颂扬其好学精神的同时,一不小心泄露了当事人赤贫如洗的尴尬境地。
小时候受家长和老师的蛊惑,一心以好学上进为光荣,结果走出校门连闲暇的娱乐都不会。扑克牌只能跟小孩子玩接竹竿,麻将倒是学过几次,总是感觉太麻烦。随意出牌,就没有了娱乐的兴趣;斟酌太长,自己都觉得在浪费一圈人的时间,终究还是拱手起身离座让人了。直到如今,闲暇时我只能用读书打发时间。
用书打发时间就要有书可读,有喜欢的书可读,这就要经常拿钱买书。有人批评国人不喜欢读书,说几百块一件的衣服不觉得贵,几十块钱的一本书却舍不得买。作为一个经常买书读的我,是不赞同这句话的。衣服和书籍其实都是对个人起妆扮作用的。衣服的妆扮效果立竿见影,并且直观可见。而书籍,就不能有这效果。书只能满足内心,喂养灵魂。美好的心灵既要长时间的滋养,又不能像衣服那样时时展示于外。另外,买衣服时你可以当时就试穿,对镜自览,不适合不满意不喜欢的,立马可以换掉不要。书就难了,书要仔细读才知晓内容,知晓一本书的内容,哪能像试衣服那么迅速?所以新衣服买回来立即就美身上了,而买回来的书未必全都是自己喜欢看的。这样一来,你看,几十块一本的书,其实并不比几百块的一件衣服便宜。买书耗钱的事实,每个喜欢读书的都有切身的痛苦感受。
我解决的办法就是买旧书。
买旧书要逛书摊,就像是古玩市场,要常转悠才能遇到好货,才会捡漏。
初中毕业我去一所小县城里读师范。小城有河缓缓流过,河南岸是老城,古朴的巷子,乌黑的木梁挑出很远的廊檐,梁上雕画珍禽异兽,青色的砖墙上有蒜挂,辣椒串,辨不清颜色的小布包,打听了,才知道是各种蔬菜的种子。南城虽然有高楼,却仍保留着这些农耕的痕迹,这对于从乡村闯进城市的我来说,陌生之外尚有一丝熟悉存在,自然是我流连的地方。我读书的师范学校在北城,通往城南的,是一座古老的大石桥。很快,我发现桥南头有一旧书摊。
旧书摊还是有店面的。只是店面用竹笆围成,上面盖有石棉瓦。虽然简陋,但光顾者众,里面的旧书流动量也大。往往是看中的一本书,如果口袋里钱不够,第二天再来,已经无从找起。经营旧书店的应该是一家三口,轮流看店,开门早,关店晚,中间不休息。更难能可贵的是,店面逼狭,三个店主却个个胸怀宽广,容许我等一时买不起又放不下手中书的穷学生可以站到店门口或蹲在店旁边的大桥墩上读完再走。要知道旧书店还对外租借,这样的宽容,等于一部分租借的生意没得做了。
那个时候我口袋里的钱就是我的口粮,多花一个子就要有冻饿之虞,断齑画粥的精神我又没有,只好蹭书读。三年师范,我大半的闲暇时间都是在那旧书店旁边的桥墩上度过的。毕业之后每每割肉般心疼花钱买书时,就会想起免费读书的那家旧书店,感激之情油然而生。等我再回母校,重访三口之家守着的旧书店时,整个南城已经土崩瓦解,连那座当时颇有气势的跨河大桥也显得破败不堪。旁边一箭之地,一架六车道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正用新的姿态宣示着我的记忆永远只能是记忆了。
工作之后偶尔会到一百多里外的市里去参加教研活动,自学考试的那两年去市里的次数更多起来。逛街时发现穿过梧桐掩映的步行街,丁子路口右侧是一条不长的窄小街道,两旁栽种的是夏季开着粉扑扑花朵的蝴蝶树,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条窄小街道上有一家旧书店。读师范时的那种美好的记忆一下子被唤醒,我冲过去就想翻找自己喜欢的书。还没等我弯下腰,耳边一声呵斥:“不要乱翻!看好要买再动手!”像一匹牛或马,经过漫长的冬季,到了田野,看到青的野草绿的庄稼,一头就要扑上去吃个饱,缰绳勒的疼痛立即提醒这是造次不得的。
我打量起这家旧书店,店面不大,三面都是可着墙从天花板到地板一整面的书架,中间也是一架自天花到地板的书架,店里的过道只容得两个人侧身挤过。进进出出的人都静默着一张僵硬的脸,连查找书籍也是谨慎小心的,放回原处的书看不出有人拿动过的整齐。每一格里是相同或相关的一类,就连门口台阶上的期刊杂志也是分门别类的码放整齐。整个的书店,给人一种秩序井然的压抑。像是道路上的斑马线,道路口的红绿灯,旋转着的玻璃门,总给初次闯入城市的人一种文明的冷酷冷漠和不通人情。店主是一肥胖的老人,身体却是结实硬挺,背着手站在店门口,一双眼睛似乎永远不眨,一刻不停地对店里的角角落落进行无缝隙扫描。
我仍然在这家旧书店逗留了好长一段时间。因为毕竟里面有我喜欢的书,并且,更重要的是,价格还相当便宜。从此以后,每次来市里,我仍然会沿着梧桐掩映的步行街一路走来,远远看见店门前码放整齐的一摞摞期刊。压抑,甚至是痛苦,我还是选择了屈辱地省钱,在那里买了一本又一本旧书读。
有了这家旧书店的经验后,我再在别处见到旧书店,就不会撒欢地往里钻随意翻了。后来在市里的一所大学校园里也发现了旧书店,还有一次在省会的图书批发市场一角我发现了一直在网上旧书店淘书的那家店就在眼前。我告知店主我的淘宝账号,说出自己经常在他家店淘书,他居然很大方地把译林出版社的《乱世佳人》上下册以极低的价格等于是送给了我。
我并非仅仅醉心于淘旧书,其实读旧书更有一番乐趣。记得一位名人说过,阅读一本书就是一次探险。那么阅读一本旧书不仅仅是在自己知识结构以外进行探险,还有对原来主人当初读这本书时的人生经历当时心境的一次探险。对文中某一观点的个人批注,甚至小说里人物命运的感慨,阅读旧书时遇到的这些,等于有了一个可以与之探讨的同伴共读;在某一处也可见到笔尖狠狠扎过的痕迹,书角处用手搓捏的卷角,我总想象着当初的主人内心该是多么的愤慨和痛苦;至于一段情诗的书页里夹的枯黄的花朵,或是突然间在留白处出现一个人的姓名,反反复复地写,这又会不会是当初读书人无意之间为某个人的真情流露呢?
我常常随手拿出一本旧书,漫无目的地翻看,未必就看书,只寻书页上空白处的笔迹,读了,再接下来看这一页书的内容,便也读出了书本之外的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