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有幸在春晖讲堂聆听了朱煜先生的一堂语文课和一堂讲座。当时从先生的言语之间便感受到他的理性与感性,幽默与细腻。朱煜先生喜读知堂,由此,便明白为何他身上也有一种平和冲淡之气。听他的讲座,会感受到文化在一个人身上酿就的深厚而不张扬的气息。
讲座上,朱煜先生分享了他的几本著作,用他自谦的话说,是“小书”。出于对先生的崇拜,回家休息几日后,七月底就开始阅读朱煜先生的《教书记》。 届时,正逢“拾心读书会”重组,新的读书会群里只有6位同行人,大家都是教师。我们相约一起每月选读一本书,写一份作业。而这6位同行人中,有2位正好是我在春晖认识的朋友,一起聆听过朱煜先生的讲座。因此,八月份的选读书目中自然就有《教书记》,而我们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教书记》。
从自序里,朱煜先生手持录像机再访知堂故居,却在将要踏进苦雨斋时,迟疑了一会儿把录像机关掉,就能隐约窥见朱煜先生的心境。而当他踏进苦雨斋,满目破败,看到苦雨斋似一头困兽奄奄一息时,他又何尝不感到荒凉与遗憾?他对文化的追寻,或者说对民国文学大师风韵的追寻,是一种文人的情怀。而在《教书记》中,这种文人情怀也很突出。
未读《教书记》时,看书名也有好奇,这是一本“教书日记”?亦或是“教书手记”?内容说的是师生之间的故事?于是,带着好奇开始品读。基本上是一口气读完的,还在书上做了一些笔记。读了之后,发现书虽小,内容却很丰富,不仅有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不仅涉及师生教学的基本技能、也有对文化的思考,更有自己育儿方面的分享。更妙的是,都是以通过分享自己对教育或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来谈,并不空泛枯燥。
有人笑言,当代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学生写作水平不高、不会写、不想写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针对这一点进行改变,除了学生要大量阅读以外,教师更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朱煜先生提到言为心声,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环境让他真实地表达,才能写出自然美好的文章来。现实中,很多作文要求往往会局限学生的思维,一见题目,满眼陌生,心中无话,搜肠刮肚,勉强为之,作者读者都会觉得无趣。
对于写作水平相当低的学生而言,朱煜先生更是以周作人先生被称“文抄公”为例,提出“抄抄也无妨”的观点。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果在抄好文的过程中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能让学生内化语汇,未尝不是一种进步。当然,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启发,以免学生养成抄袭的恶习。其实,从这里是非常能看出朱煜先生辩证看待事物的观点,他不太愿意给人物或者事物“贴标签”。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人和事都有其合理性,这是他在《将相和》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评价廉颇这一人物时尝试让学生明白的。记得他在《教书记》里说到的“要多一点对不同生命形态的欣赏和悲悯,少一些批评,否则岂不辜负了作者。”所以啊,当面对学生抄作文的时候,请不要太迅速地彻底地否定这种行为。
阅读是写作的基石,不仅学生需要阅读和写作,教师也同样需要,朱煜先生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在《教书记里》有一个部分是“读书札记”,虽然只有几篇,但从中可以看出他读书之博广。而我又发现,其中他有一个读书的方法我也在用,那就是“沿径寻宝”。比如,我读了朱煜先生的《教书记》,他在书中提到了《知堂文集》、《朱自清作品集》、《第56号教室》、《允成成长录》等等,我就会在他的指引下,把这些书也读一读。事实上,我一读完《教书记》就迫不及待去朱煜先生的公众号里搜索《允成成长录》了,虽然是公众号文集,却并不妨碍我一口气读完。实在是太温馨、可爱的小文了!从字里行间看到的,都是一对新手父母亲伴着可爱的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而在这过程中,朱煜先生也充满了教育的思考。当他把这些思考自然地融进小文中,就很有灵气了。明明不谈教育,却发现生活即是教育。
在文化方面,朱煜先生对于什么是文化,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文化是有力量的。
“文化不是上课教出来的,而要靠耳濡目染地熏陶。教师首先自己得有文化,并不断磨砺自己的品行,然后真心诚意地关爱学生,这样才能在一言一行中让学生获得感染。”教师唯有在不断的修行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言传身教地让学生受到熏陶。这就需要教师怀抱着一颗赤子之心去用心地和学生将心比心。让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教学,更是人的教育。
以前,曾听过非常粗鄙的一句关于语文教师的评价:“语文教师不稀奇,上个洗手间,从里面出来的十个有九个是语文教师。”也许是对母语文化、对文化的粗浅认识才会有这样一句评价。如此,作为语文教师就更要慎重,不要把教书仅仅当作是教字词句段篇章,更要学会传承与传递字词句段篇章里所承载的文化。才能尽量减少自己和学生“读了许多年书,结果发现自己还是没文化”的尴尬处境。
朱煜先生说这本书是一颗“结缘豆”,而我有幸,恰好路过拾起了这颗“结缘豆”,于是我也放下一颗“结缘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