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洗完澡。坐在电脑面前,想到两个标题,一个半小时,才挤出百来十字,有种江郎才尽的感觉。后在床上躺了会儿,想一下应该写相对熟悉的东西。
说起读书,我是非常惭愧的。第一,读书时间较晚,大致是上大学后,至今刚好十年;第二,读书量不多,范围不够广,四大名著没看齐,外国名著看不下去;第三,读书不精,一本书看两遍以上不超过十本;第四,读书不够坚持,大学和毕业后几年尚好,近几年看电子书主要是消磨时间。 我此刻想对以前和读书相关的事作出回忆,做好记录,这或许对以后读书有所启发。
我家乡相对偏僻,父母基本是文盲,物质和精神生活比较匮乏。我印象中的第一本课外书是演义小说《罗通扫北》。我哥哥和同学借的,我一口气看完,不过现在基本没印象。第二本应该算《围城》,表哥家,绿皮,老版。当时没怎么看懂,囫囵吞枣,也觉得看得难受。事隔多年在看第二遍,细细品味有些地方,就是享受。从此对钟书先生五体投地,继而买了《钱钟书精品集》,看了《写在人生边上》等散文,《谈艺录》等专著是没办法了。第三本是《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对我影响比较大。现在钟爱于科幻电影,比较关注未来科学产品和天文,大抵源于此。
进入大学,书,杂志,报刊的种类就比较多。先说一下报刊,较喜欢的是《南方周末报》,文章比较有深度,敢说真话,应该算大陆批判性较强的报刊。杂志方面《新知客》《天文爱好者》《中国国家地理》《读者》等等。打开《新知客》,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里面有不少奇奇怪怪的科学名词,有不少有趣的表格和数据统计图,还有精美的排版和画面,这些都让我流连忘返。书籍这一块比较杂,不过侧重于历史文学,这里就就不一一表述。工作后,侧重于长篇小说方面。《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一万句顶一句》《秦腔》《生死疲劳》等都属于“茅盾”系列。
这大致是我这十几年来有印象,有影响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