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刹那,便是永恒。
2018.9.27 周四 小雨
01.
中秋后,日日天气都是阴风怒号,晦暗无比。
路旁的杨柳,一夜之间就换上了别样色彩的衣衫。那些生长了一个春天,又一个夏天的绿叶,此时,也整顿衣裳起敛容,一片两片三片,毫无眷念,毫无不舍地悄然落地。
又想起《秋天的怀念》。这是这一周新开的一课。絮絮叨叨,总想着多和孩子们聊一聊“秋天”,聊一聊“怀念”,聊一聊史铁生。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那唰唰啦啦的黄叶,此时也在我的眼前,飘落。
02.
今天,课上聊了憔悴的母亲,聊了“好好活儿”,聊了那些在秋风中开得烂漫,开得泼泼洒洒的花儿,聊了史铁生的那些他用最不健全的身体写出来的最健全的最丰满的思想。
末了,让孩子们写下最近一周里,与家人交集的鸡零狗碎。可以是一些话,可以是几件事,可以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动作。孩子们开始低头思考,静静地记录。
有的孩子说,妈妈给自己做了早餐。有的孩子说,父亲陪着自己写作业。有的孩子说,妈妈在电话里嘱咐自己,天冷了,记得多穿衣。还有的孩子说,母亲每天接送自己上下学,也有孩子说,自己帮家里人收秋,喂羊,做家务……
一桩桩,一件件,一句句,都是生活,真真实实,纤毫毕现,原生态的生活啊!
随即,又请他们就写下的这几件事(几句话)中,选出自己印象最为深刻,感触最为深刻的一件(一句)来。
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说。说完了,又请他们借鉴《秋天的怀念》中的细节描写,将自己的故事,完整地,具体地,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
因为时间关系,课堂写作没能预期完成,就留成了今日的家庭作业。
03.
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教室。拉开门,门口站着一位七十岁上下的老太太,戴着白布小帽,穿着褚红色的格子外套。
“您是谁的家长啊?”我问。
“我找***”,她回道。
遂又转身,朝教室里大声唤那个名字。虽然开学近一个月,但是,依旧不能对名入座,准确无误地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那个坐在教室靠后的,又靠着墙的小个子男生,很快从拥挤不堪的书堆里,拔出脚,大步流星地走出了门口。
小男生眉眼含笑地站在了老太太面前。老太太将怀里的塑料袋子打开,伸手拿出了袋子里的衣服,一边抖动一边说:“来,快点试试,看看大小了。”她的语气里,满满的慈爱。
就在男生伸手准备去接衣服的时候,站在旁边的那个中年男人走过来,伸手去为小男生整理身上的衣衫。看样貌,那男人是小男生的父亲。
他看到我从他们身边经过,抬头冲着我笑了笑。那脸上的微笑,那眼睛里的神情,霎时,让我想起了父亲。
心里,微微地疼了一下,眼睛里涩涩的。
04.
看着那个男人,细心地理了理男孩的衣裳,又似乎在朝着男孩絮絮叨叨。那举手投足,那满目温情,不也是秋天的深情吗?
窗外的风,越来越大,刮得柳条在风中凌乱。叶子簌簌落下,铺了厚厚一层。秋天,万物都渐渐归零,可是啊,这来自父亲,来自母亲,来自老辈人的爱,却从来没有在秋风中凋零。
站在课间有些拥挤的走廊里,周围那些男孩女孩的脸,瞬间都模糊了。只有那一家三辈人,在我的视线里,生动着,也温暖着。
谁说生活没有故事?谁说写作没有素材?谁说日子波澜不惊,如死水一潭?
史铁生用看花做线索,写出了一位母亲的坚强与隐忍,周到与细腻,也写出了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忽而失去了双腿的年轻人曾经的暴怒无常,还写出了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限的忏悔和自责!
放眼生活,那角角落落,那你来我往,那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那一句叮咛一句嘱咐,全是故事,全是深情啊!
最动情的文字,本不是用了多少华丽的辞藻,设计了怎样巧妙的结构,它的本源,就是生活,就是真情。
用最真的情,从最小事情做切入口,去讲述,去表达,一样可以打动人心。
05.
作为旁观者,我被那位奶奶,那位父亲深深地感动。也在心里一遍遍低声地问着那个小男孩:“亲爱的孩子,你是否捕捉到了那来自父亲,来自祖母的深情?你又是否在那一刻,突然之间,就懂得了,史铁生笔下那一缕缕绵长而疼痛的思念,还有那引而不发的忏悔与自责?亲爱的孩子,好好珍惜有人疼爱,有人陪伴,有人在耳边唠唠叨叨的日子吧,因为,那都是编织生命的经纬,是成长的填充物。”
上课铃响了。那个肉嘟嘟的小男生,换好了校服,精神抖擞地回了教室。喧喧嚷嚷的走廊,慢慢地又恢复了平静。我默默地目送那两位家长,慢慢地离开。
这个飒飒秋风的日子里,我的心里,有点疼,又是那么暖。
生命本是孤独而苍凉。因为亲情,这孤独也就不是孤独,这苍凉也就不复苍凉。
谢谢你,敬爱的作家。
谢谢你,纯朴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