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创业的几个月后,我就慢慢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每天的记录,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当下的所思所想。柴静在给《看见》做宣传时说:“写本身也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你不写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 回首过去的365天,一路走来,少的是一马平川的畅快,多的是天凉好个秋的体悟。不忘初心,是我时刻对自己的提醒。
这是我上月的某天下午拍的一张照片,一个人走在路上,不经意的一抬头,竟发现,远方的景致是如此动人。夕阳西下,橘黄色的阳光透过犬牙交错的树枝,沉默如亘古的泛黄壁画。此时的她,不同于正午的耀眼,不同于清晨的惊艳,她更多地散发出一股温柔而坚韧的气质。那是一种经历后的美丽,不再躁动不安,不再棱角分明,她可以宽容的对待身边发生的一切,然后一直一直地坚持做着自己。
这样的一幅画面,让我想到了正在创业的项目,想到了我们的初心。我们希望通过打造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自我提升平台,给这个社会输送一种正面积极的力量。我们相信,这种力量,饱含温度,阳光向上,它不会那么热烈而奔放,它是一股从荆棘丛中透出来的坚强。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创业项目
前一段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位叫“咪蒙”的网络红人,写了70篇文章,赚到了近百万的粉丝。我很好奇她写的究竟是些什么?翻看她的过往文章,大致有《你为什么是外貌协会的?》,《遇到老公打飞机怎么办?上他》,《为什么有些傻逼一边歧视丑女,一边其实整容?》,《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等等,大多都是一些迎合当下低俗浮躁的网络价值观,写出的一篇篇或吐槽,或讥讽,或异类的文字,以此来标榜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我没有去细看文章的内容,也无从评价她是否真的有思想有魅力。但仅以这些标题来看,在网络上大肆宣传,究竟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当我们越来越多主动或被动接触这样类似的信息时,我们的心态是更平静了,还是更躁动了?
我看到过一份数据,展示的是1991年到2010年的自杀率趋势,其中城镇男性的自杀率波动最为异常,这说明它和某些特定的社会事件,有着极强的关联。比如自杀率最高的2000年,是美国金融危机,每10万人自杀16人;第二高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每10万人自杀10人;第三高峰,2003年,没有经融危机,每10万人自杀9人。而在最后一年,也就是2003年,其实发生了另一件颇具影响力的事儿,也就是演艺界巨星张国荣跳楼自杀。令人惊讶的是,一位影视名人的自杀被媒体大肆宣扬后,对国民自杀率的影响,竟然相等于一次亚洲经融危机。我不禁有些,不寒而栗。
格拉德威尔(《引爆点》的作者)在世界的另一头也曾做过类似的研究,他将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这20年间,所有刊登在美国国内几家最有名报纸头版上的自杀报道制成清单。然后,他将这些新闻报道与同期的自杀统计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事实证明,自杀事件一经报道,所报道范围内的自杀事件发生率便会立即增高。原来我们的行为,并不完全由我们自己主导。
·媒体的力量,我们不得不格外谨慎对待
我们需要去思考,如果媒体可以让一个人轻易结束生命,还有什么是它做不到的。“咪蒙”“马佳佳”“凤姐”“芙蓉姐”,这些新老网络红人,他们都是自媒体,是那个正在逐渐吞噬着传统媒体的后起之秀,他们已经成为了传播的主力。
很多年轻人逐渐认可及时行乐的价值观,他们以娱乐游戏为主业,工作学习如撞钟,整日泡在电脑前,虚度美好的青春年华;不少年轻人对婚前试爱的思想也毫不避讳,加之频繁更换的男女朋友,让他们在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提前为人父母,堕胎问题由此日益严重。前段时间还有个传得火热的网络视频,说是一个年轻人在地铁随地吐痰,放逸的行为惹来众怒,被旁人严肃规劝后,他竟无惭无愧,甚至反唇相讥。我们不知道他是愚昧无知还是哗众取宠,但其思想被荼毒之深,应是可见一斑。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想想这些狭隘短视的三观,这些可能造成种种社会问题的思想,源头究竟从何而来?而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自媒体红人们,他们又能否承担起他们应当承担的,净化社会不良风气的民族使命,让媒体的逐渐转型,变得更具其社会价值?
·我们这个世界,需要更多发人深省的正能量
胡适先生在北大演讲时说过:“你们不要总在争自由,自由是外界给你的,你们先要争独立,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然是奴隶。你要把你身上蒙蔽你的概念和成见,一点点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剥开,露出他里头很鲜嫩很青的那个劲儿。”
我想这正是我创业的意义所在,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让人独立思考的平台,减少社会的染缸对人们心灵的侵蚀。我们坚信行动的力量,相信以事练心也可以提升一个人自身的正气。我们会尽我们所能,帮助用户找到成长的动力和方法,我们希望能给这个世界带去不一样的色彩。
若是有一天我们足够幸运,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开始找到了人生的希望,明确奋斗的目标。他们自发地改变自己,珍惜生命的每一刻,践行属于自己的理想。我想,那将是我们在播下种子后,真正可以收获的一刻。
希望那一天,我,可以坚持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