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了几本亲子教育书籍,收获颇丰。
其中一本书名为《聪明的妈妈教方法》,作者是一位华人妈妈,也是公众号“东西儿童教育”的创始人、知名教育IP“逃妈”,早关注了她的公众号,常拜读其中的文章,很喜欢,一是我的很多观念和她所倡导的不谋而合,二是她会从引导者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中美教育的不同和大同,巧妙地“中西合璧”,让我感觉找到了引路人。
没想到她那么快出书了,书中,她用心记录了儿子在美国小学的学习生活点滴,也分享了很多源自斯坦福成长型思维、哈佛可视化思维等具体做法,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和概念,没有啰嗦的说教,都是接地气做法和思考,我非常欣赏。
当多次阅读第三章“影响孩子一生的思维力,我们怎么教”后,我心中那个小小的声音已然得到了回应,此时,我更坚定了久经思考的想法——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对孩子进行思维启发,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从现在就开始!
可视化思维可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它很重要的作用是把孩子脑子里零散的想法进行可视化梳理,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帮他们把这些信息“挖”出来。思维可视化的工具有很多,据逃妈介绍,出现在美国小学课堂上最多的可能就是Thinking map和mind map了,国内它们都被翻译成“思维导图”,其实这是两套不同的思维工具。
今天先来说说Mind map。
什么是Mind map呢?这个概念是英国脑力开发专家托尼·巴赞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有三个关键词:一张纸、两个词、左右脑。一张纸是指所有的文字和图画都画在一张纸上。两个词就是想象和关联。“想象”帮助你不断地发散新思维,而“关联”则是与你大脑里已有的信息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确实是一种和人的大脑思考路径很类似的图示法。
平常看到许多手绘的Mind map,会用到很多颜色、图画和线条。这很符合我们左右脑的分工,左脑管逻辑、条理和分析,右脑管各种感官体验,比如色彩、节奏、感受、想象、肢体动作等。Mind map的核心就是在理顺结构和条理的同时,给信息赋予鲜活的感官体验。
因此,培养孩子运用思维导图的习惯,让他通过感官把图像、色彩、关键词和想法联系起来思考问题,该有多棒啊!
晚上,给孩子读完《身边的科学:如何做出富有弹性的魔芋冻》后,马上“怂恿”他运用Mind map的方法来制作思维导图,孩子是个乐于接受新挑战的人,高兴地答应了。考虑到孩子还小,而且今天时间不太充裕,所以我承担了写字、画线条的任务,他负责说流程、涂色和最后的看图解说。
有了前面阅读的铺垫,加之思维导图的梳理和视觉强化,最后看图解说时,孩子的表达果然不一样——条理清晰了,语言流畅了,这对他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是多好的训练啊!
又一次充满惊喜和快乐的尝试。
有了前面阅读的铺垫,加上思维导图的视觉强化和最后看图解说,孩子的理解和表达真是不一样啊——条理清晰了,语言流畅了,这对他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是多好的训练啊!
又一次充满惊喜和快乐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