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景周
吴起县地处陕西西北边陲,绵延的明长城从境内周湾长城两镇穿越,无定河从白于山北麓发源而出,东北部属于辽阔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草原和毛乌素沙漠,西北部与定边县、盐池县与河套平原相连。
白于山区山大坡缓、沟壑纵横、错落有序,周湾长城两个镇处于之间,这里自古属于边塞要地。地处白于山的周湾镇靠近三边(定边靖边安边),剪纸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中和了周边地区的剪纸艺术,区别于陕北其它地区粗犷、豪放的样式,剪纸形成特有的风格:纤细弯曲的经脉相连、阴阳互补的镶嵌中,秀丽颀长的“抖毛毛”构成了其内秀、奇巧、温和、精妙的特点。看似纤细、工整的人物、动物、花草造型中,细细的线条和三角形小如针尖般的锯齿毛毛装饰,使周湾剪纸生动清新、富含寓意。
剪纸是吴起县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艺术,据《吴起县志》记载“剪纸在我县流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剪纸在吴起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已经历经上千年的沉淀,但在经济化、城镇化的时代大潮下,面临着种种困情,如何在传统中发展,如何保护好这一古老的技艺任重道远。
周湾剪纸形式多样,既有窗花、墙花、炕围花、喜庆花,也有宗教剪纸。传统的周湾剪纸以窗花为主要形式被人们所喜爱。剪窗花所需物品有红纸、绿纸、也用少许黄纸、黑纸,和一把小剪刀,不用刻刀,工具简单实用。工艺分托样、熏样、装钉、剪内形、剪外形等。
在童年的记忆中,过完元旦新年才算刚刚开始,家家户户准备过年用品,妇女们从腊月开始为窑洞36孔窗户准备窗花,妇女们每人一把小剪刀,一张红纸,一张绿纸,对折后照着往年从窗户上扯下的旧窗花样开始剪窗花,能自己画窗花样的妇女很少。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富裕后,村庄人时兴过年贴窗花,60、70年代出生的少女正是学艺年龄,他们从祖母或母亲、婶婶那里学习绣鞋垫、剜窗花……腊月,刚过门的新媳妇绣鞋垫或熏窗花样子,绣好的鞋垫聚攒在一起等出嫁日“晾箱”后送给新郎家的亲戚;剪好的窗花等到腊月二十九贴在窑洞36孔麻纸糊的窗户上,“麻纸糊的窗户贴窗花,36孔窗子照影影,舔开窗子瞭妹妹,你是哥哥心上人”信天游歌词中唱的就是贴窗花习俗。
留传于村庄的窗花是代代相传的传统样式,一个窗花样子几代人相传,窗花样子来源于窗户上贴过的旧样子,每到冬季,女孩会在窗户上收集旧样子——将旧窗花从窗户连同麻纸一起撕下,用新麻纸将主人家撕下开洞的窗户重新糊住。
还有一种“剃样”或“熏样”——将剪好的旧窗花样用水洒湿贴在白纸上用煤油灯烟熏黑,等油灯的火焰将白纸烘干后揭下窗花样子,白纸上没被熏黑的地方留下白色的窗花样子——这是民间最早的“复印拷贝”技术。
窗花样子就以这样的方式“替样”:亲戚传亲戚、祖母传孙子、小伙伴互相索要……样子在周围的村庄代代相传,一个纹样几十年不变,如果熏样不周全或在剪得过程中没按照样子剪会被同行笑话,民间叫“走样”了!“样”就是标准,是被当地民间普遍认可或遵循的美的形式。
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美的认识形成特定的形式,散居于白于山、无定河源头村庄居住条件是窑洞,窑洞前按装36孔窗户,窗棂格子小,窗花样子小巧,没有下川子午岭、洛源地域窗花粗狂豪放,也没有洛川剪纸华丽富贵,更没有安塞剪纸那般样式多变,周湾窗花同三边剪纸一脉相承,有以下特点。
作者简介:景周(侯景周),吴起人,从事过教师编辑记者等工作,喜欢写作、摄影、绘画,作品发表于地方、省市、《光明日报》等媒体。西北大学艺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外聘专业老师。出版文集《家住长城下》《沿着长城走西口》《告别窑洞》。
请继续关注《简书》平台“白于山在线”,将以图文形式推出周湾传统窗花 (下)篇,点赞、转发、赞赏是对白于山在线最好的支持!是对家乡最大的宣传!(下图为简书平台赞赏、评论、喜欢、分享界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