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篇巨著之一,是我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它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最光辉的成就,是我国伟大文化宝库中的绚丽瑰宝。
这部原名《石头记》,后来改为《红楼梦》的作品 ,是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十年磨一剑,倾注了他毕生的知识储备,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可见古人治学的严谨,对于写作的尊重。可谓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已经写完,但80回后的内容散佚了)。现在传下来的这部《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学术界对于后续的作者高鹗尚有争议。
《红楼梦》整部书结构宏大而又自然天成。诸多人物和错综复杂的事件紧密联系,浑然一体。它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个个血肉饱满,个性鲜明,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书中的人物,仿佛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呼之欲出。
两百多年来,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从来未曾间断,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著作,成为“红学”——一种专门的学问,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带着对于名著的敬仰之心,我们走近作者曹雪芹。历史的镜头渐渐推进: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居士。
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样,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锦绣”之乡生活中长大的。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奶妈;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当真是烈火烹油,锦上添花。
曹雪芹的少年时代过着富贵奢华生活。
历史中的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擅画,擅诗,多才多艺。
在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他的父亲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而他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之交的2月12日壬午除夕),终因贫病无医泪干而逝。
可怜曹雪芹老年丧子 ,贫病交加,强忍悲痛,奋笔疾书。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看《红楼梦》,不禁对作者肃然起敬。
想起他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赋诗:
“浮生着甚芳奔忙,
盛席华诞终散场。
悲喜于般同幻泡,
古今一梦尽荒唐。”
亦庄亦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再看作者曹雪芹的几句自我评价: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声慨然长叹,可谓是:红楼一梦,亘古烁今。
我眼中的《红楼梦》读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