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家长们!👋 最近是不是也被“摆烂”“躺平”这些词戳中了内心的焦虑点?孩子的学习态度让你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无力?别担心,Miss温也遇到过类似的来访者案例,这种现象绝不是单个家庭的问题,而是时代的一种缩影。💡 今天,我就用自己的心理学视角,和大家聊聊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躺平”思维,激发他们向上的动力!✨
🌈 真实案例:小米的选择
不久前,我接待了一位妈妈,满脸愁容地向我诉苦:她的女儿小米原本还挺上进,但最近常挂在嘴边一句“算了,摆烂了。”小米不做功课、不看书,甚至连班主任也在电话里表示担忧。🤦♀️ 妈妈忍不住对她发了火,结果换来一句:“努力也没用,别人天生比我聪明!”
听到这儿,我立刻意识到,背后可能不只是懒惰的问题,而是孩子在心理上遭遇了内外夹击。
🔍 Miss温的分析:摆烂心理到底从哪来?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常提醒家长,“摆烂”并不是单纯的“任性”,而是一种“防御机制”。📖 孩子在面对内外压力时,往往会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尊,甚至掩盖深层的不安。
1️⃣ 对失败的恐惧
就像小米,她并非不想进步,而是害怕付出努力后仍达不到预期。与其面对失败,她宁愿选择“不努力”,用“我没认真”来给自己找台阶下。🙈
2️⃣ 集体文化的影响
别忘了,孩子在学校时,最看重的是“群体归属感”。如果“摆烂”成为主流风气,孩子很难独善其身。他们害怕与集体“对着干”,更怕被孤立。🌐
3️⃣ 价值感的缺失
当孩子的价值只被“分数”“排名”定义时,他们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逐渐失去自驱力。
🌟 家长如何从源头助力孩子?
作为一个也在育儿路上不断学习的妈妈,我深刻体会到,孩子的改变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方式,往往是一点点的引导就能产生奇妙的效果。💡 以下是我总结出的几个小贴士:
1️⃣ 倾听,而非评判
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纠正孩子的“摆烂”想法,但其实最需要的,是让他们把心里的压力说出来。比如,我常对自己的女儿说:“最近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有点辛苦?”这看似随意的一句问候,却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真正关心她的状态,而不是成绩。💬
2️⃣ 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力量
当我女儿学游泳时,刚开始她也会喊:“我学不会,算了。”这时,我会鼓励她尝试分解目标,比如先学会浮在水面,然后慢慢练习换气。每次她完成一个小目标,我都会肯定她的努力:“看,你已经比昨天进步了!”这种对努力的认可,比任何说教都更有用。🌊
3️⃣ 与孩子一起寻找兴趣突破口
前阵子,我接触到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发现他对学习毫无兴趣,但特别喜欢组装乐高。于是,他们通过这个爱好激发了他的专注力,最终转化到学习中。孩子们的成长需要一些“热爱支撑点”,找到后,逆袭只是时间问题。🛠️
🌈 案例结尾:小米的逆袭之路
那位妈妈在我的建议下,决定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她没有再指责,而是找了个时间和小米一起规划学习计划,比如“每天完成两项任务,剩下时间随便玩”。
慢慢地,小米的态度有了变化:她会主动打卡完成作业,甚至主动问妈妈:“今天可不可以挑战三个任务?”💪 后来,她在一次班级活动中用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打动了同学,得到了不少称赞。她私下对妈妈说:“其实努力也挺有成就感的!”
【小结】
亲爱的家长们,我们无法改变时代对孩子的挑战,但可以成为他们前行路上的支持者。✨ 在面对“摆烂”时,不妨试着从倾听、认可到引导,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小火苗。🌱
留言告诉我,你是否也有类似的育儿困惑?或者,你用过哪些有趣的方法帮助孩子摆脱“躺平”?欢迎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