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祀先人,春节也不例外。
一年年的时间过得真快,眼看又要过年了,腊月二十四回乡祭拜母亲。那天正好是周末,回老家路程不远,往返不到一天的时间。
母亲生在故乡,在老家长大,成年后在异地工作,大半生远离家乡。在世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乡走走看看,每次母亲从老家回来后,谈到家乡变化和家乡的亲人时,眼里充满了喜悦。退休后多次说到希望回家乡定居,但没能等到这个愿望实现就架鹤西去,身后安葬在故乡也算是完成了母亲生前一个心愿。
母亲年纪大了,更加留恋故土,因为那儿有她小时候的回忆,有她成长的经历,其实她更想念的是家乡的亲人们,想见一见已经长大和正在长大的晚辈们,还有和她从小长大,如今正步入老年的同辈们。
作家柯灵在《乡土情结》 中这样描述。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作家的这句话说到了每一个中国人心坎里了,但这种故土情结不是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民族都能理解的。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政府于1882年签署的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
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史上第一个限禁外来移民的法案———《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通常所谓的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这是美国政府针对华人的一项歧视性法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排华法案成为中美关系的障碍。经F.D.罗斯福总统提议,美国国会1943年12月17日通过了《麦诺森法案》(Magnuson Act),或称排华法案废除案,从而废除所有排华法案。
2012年6月18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对排华法案致歉。
华人是在1848-1855年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中开始大量进入美国的,后来参与了美国当年的铁路建设。他们踏上漂洋万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用自己劳动换取报酬让远在中国大陆的家人的经济生活更有保障。华人劳工们以低于其它族裔廉价价格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挣得微薄的收入,部分用于极简生活,甚至很少在美国额外消费,剩余收入寄回家乡。当年的华人很少在美国置业购房,基本不参与美国的社会活动,比如政治活动、工运,他们中大部分人希望有钱后,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有些华人劳工客死在大洋彼岸,还想尽一切办法把尸骨运回万里之遥的家乡。
这一切也形成了美国社会对华人的偏见,认为华人不可能在生活上美国化,不可能接受美国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标准,指责华工通过压低工资进行不正当的商业竞争,造成了同美国工人抢饭碗的紧张态势。成为当时主张排华者的依据,导致这项不公正的法案在美国国会不可思议的通过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标榜民主政府的耻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对故乡的依恋是中国人的天性,思念家乡的乡土情结蕴藏在中国人血脉里, 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体会乡土在中国人心中的份量。
眼下年味儿正浓,天南海北的游子们涌向各地车站、机场、高速公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车流中,背负着重重的行囊,踏上回家的旅程,在疲惫焦急的面容下心里的只有一个主题:回家!家乡在国人的内心当中何止那山、那水、那人,还是人生的期许,生命的寄托。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长年在外漂泊的人们懂得这种心境。
母亲一生大部分时光在异乡度过,晚年碎碎念念渴望回老家定居,但迟迟没有实现,最后成了遗愿,这或许是一个心理原因。
送母亲的骨灰回老家的那天,家乡的亲人们提前为安葬老人做了准备,送老人最后一程。
母亲顺利回到故乡,入土为安。愿母亲在天之灵安息,佑护子孙和亲人们安康!
今天很多人从小离家求学,工作后游走在都市里,整日为生存奔波着,有时工作地常变,房子经常换,生活中总是带着一种漂泊感,故土,会不会成了儿时记忆中片断,变成无法剪接出来的完整的画面。
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国人的血脉中,乡情是故乡的一段记忆,它留存在记忆中,定格在自己心灵的最底层。无论走到哪儿,那份浓浓的乡情总是挥之不去。
写在2017年春节,祝在家,在路上的人们平安、快乐!
喜欢的请点赞
有用的点分享
鼓励的就打赏
公众号:始于自然而归于自由
微信号:QQ89228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