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心心念念的美味都伴有儿时美好记忆酿成的“蜜”,那蜜之甘甜时时挑逗味蕾让人欲罢不能! ――题记
算起来在保山已经十年有余了,随着年龄增长(虽然我还不老)越发想念老家的那碗汤面。
不得不承认,人的胃也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同化一个人的口味十年已是绰绰有余。前年过年回老家,一大家子特意跑去城里吃最好吃的火锅,当我发挥到极致并心满意足地歇筷时,老妹、姨娘和姨妹都诧异地望着我:不会吧?我们才刚刚开始啊!
作为一个发胖都无畏不惧的吃货,连老家的招牌美食都拿不出曾经的生猛姿势,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变了,变得那么具体,具体到我一度认为今生无法更改的口味。说起来是潜移默化,但回首思及却也显得那么容易。至此,我便欣然接受我已变成地道“云南人”的说法,直到后来在外婆家吃到那碗看起来素素的汤面。
当牙齿将面条研磨细碎,那股韧劲、麦香瞬间充满口腔;面汤下肚实香浓而不腻,那种满足温馨的感觉散发至全身,整个人都温暖了起来。不禁感叹:原来这才是我深藏在骨髓里最本真美好的儿时记忆。
即使同是以米饭为主食的南方人,一日三餐的食材也不尽相同,比如在我老家,晚餐通常吃汤面。一来煮面比做饭更快更方便,二来面条柔软易消化晚上吃更养胃。
汤面的原材料可以是干面也可以是水面,水面是没有完全脱水处理的面,相比晒干切断包装后的干面,水面软而不烂、劲道有嚼头、顺滑更入味。在农村这样的面通常从播种到盛上餐桌的所有环节都是由农家人自己完成的,所以口感上更胜一筹。
与保山吃米线注重后期加工调味不同,老家煮面更讲究前期配料:记得小时候奶奶总会切几片坛子里储存的猪肉丢进大材锅里炼一炼,急火逼出肥肉里多余的油脂,等肥肉由白变黄时香气四溢,此时再放水烧开下面,就上一把豌豆尖或其他绿色菜叶,一碗朴素大方的面便煮好了。当然这只是汤面的基本款,配料还可以更丰富,在儿时鸡蛋、滑肉、臊子这些属于豪华版了。
奶奶一般会把好东西盛在碗底藏起来,吃完了面方能见着,按照这个顺序便是好的都在后头。不过我打小就皮,每次都把好东西翻出来先吃了,等到妹妹吃的时候我就找奶奶理论“我没吃着”。
埋头吃面的妹妹总也没有发现这其中的破绽,于是乖巧听话的她会主动分我一些,可能是心疼我瘦小的缘故,奶奶在一旁便不吱声。
现在偶尔还会想起那些童年趣事,想起再也见不到的奶奶,想起那碗热腾腾的面。往事不可追,能够得着的只是那碗极其相似的面。所以每次遇到哪里开了一家川味面馆,我都迫不及待地去尝一尝,不是那个味但最起码是最接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