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最精彩處,小牡羊覺得莫過於是王熙鳳生日將至,尤氏和鳳姐因湊份子錢而起不見血光的女人戰爭。
回想上一次讀這章回,還在極力的抑制自己不要想得太黑暗,總要粉飾著替鳳姐說幾句好話,說她嘴巧討老人家歡欣也是孝道;如今再看,那是巧嘴以踐踏他人謀私利,也明白風頭正盛的人不掩其鋒芒,無形中會樹敵多少。若你正是那光源焦點,如何躲得過暗中流箭?
論理,長輩給晚輩安排慶生,何曾輪得到當事人說誰出得多出得少,何況王熙鳳所說的一個是她婆婆,一個是她姑姑。為了討好賈母,她將她們置於何地?幾十兩銀子對賈母來說沒多少,或者說就算過後真的在王熙鳳面前哀嘆為她花這麼多,那也是王熙鳳自己又為了再次討好賈母,才會肯順勢將銀子補回,不都是為自己的私利?
仗著嘴巧來機關算盡,先說自己替李紈出錢(然實際卻賴掉了),再讓婆婆姑姑出更多錢替她自己在賈母面前討好:妳亮眼了,別人面子裡子都輸掉。就因為妳眼裡只有賈母,只因為她是妳最要巴結的最高權力象徵,其他人就該成為妳孝敬的貢品?當妳在極力討好一人時,可有看見同時得罪了多少人?
尤氏呢?別以為她會同情兩個姨娘,就是「好人」了。一把銀子在手、難得當權一次,不也是假公濟私做自己的人情,退了幾個大丫鬟的銀子?說難聽點是不是收買賄賂並企圖拉攏結盟?畢竟以處事公平原則來論,私下退了誰的都不應當,不能只因為她有站在弱勢這一邊,其餘作為就可一筆勾消啊!並最後補上一句「這些錢帶去棺材裡使」,難道是一種為人處事之典範?
故,人不能簡單以「好人」、「壞人」區分,可以學會去思考的是,為什麼王熙鳳在給劉姥姥二十兩銀子的時候大方的不得了,這裡十二兩卻不肯出,甚至還要讓兩位姨娘這種自己看不上眼的人也出一份?
為什麼尤氏會體恤姨娘們出不起2兩閒錢,賈母只想到李紈寡婦可憐?賈府中的姨娘過得比丫鬟還苦嗎?但是賈府對服侍過長輩的嬤嬤們的禮遇卻比正當家的主子還體面耶!雖然從劇情裡知道趙姨娘日子確實過得不太好,但因為她的性格不討喜,常人角度有時就覺得她是活該的,誰又想得起她是個值得同情的?
再說那些收了退銀的大丫鬟心裡想的是什麼呢?是不認同賈母的湊份子,或是不覺得自己應該拿錢出來花在王熙鳳身上,或因為家計需要,或暗示自己願意與尤氏交好,或其他不為人知的意圖?以及當王熙鳳若知道這些人收回了銀子,在心裡又是什麼計較?尤氏的目的單純嗎?
這之中哪一個不是因為立場不同、因各自的私欲不同,造成對待上的不同?在我們看不到的台面之下,複雜的利益糾葛、不能明說的恩怨情仇,始終在上演操縱與被操縱,若我們只以對方是否順了我們的私欲來論一個人的好壞或站隊在哪一邊,是否流於膚淺?更遑論全然以符合社會認同來評估自身價值的人,又該以外界何人的觀點為完美圭臬?
每一個人的單一行為背後都可能藏有很多深意,面對外界我們其實不斷在抉擇,即使看起來只是無意識的反應。如寶玉在這一回選擇王熙鳳生日當天獨自出府憑弔金釧兒,不表示他不重視這日子,只代表心中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他為什麼非得選今日?只要我們能以好奇之心取代怪罪他的不應當,一個轉念,就可能帶來轉變。
人要有中心思想,但並不是建立出一種能夠絕對或偏執的認定、強力支撐自己之所見所思所言,才叫做有中心思想。愈是堅持想法不肯退讓的人,愈容易遇上同類,逼使雙方更鑽入思維的死胡同。反之,愈能開放的看待、嘗試理解對方的詮釋角度,愈能看見更寬廣的世界,理解一切皆是相對的,方能含容一切觀點。
台北的小牡羊
矢志喚醒眾人心底潛藏的至純智慧,以善知識結天下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