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集团在三季报中,披露了公司将把京东金融剥离出去。
11月15日晚间,京东集团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公布了其对京东金融的重组动议——京东集团将出让其持有的所有京东金融股份,京东集团将不再拥有京东金融的法律所有权或有效控制权。这一举动被市场解读为拆除京东金融的VIE架构,为A股IPO铺路,京东集团方面对此表示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财报中称,京东集团董事会已于11月15日批准这项重组方案,此次重组目的在于将京东金融转型为只有中国投资者作为股东的企业,以便在中国开展某些需要政府许可的金融服务业务,并更好地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
或为A股IPO铺路
至于是否此次重组兼有为国内上市做准备的原因,京东集团对澎湃新闻表示:“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财报称,京东集团和京东金融计划签署一系列关于出售、经营许可以及业务合作协议,由此京东集团将从参与交易的投资人获得按市场公允价值计算的现金对价,并在京东金融未来实现累积税前盈利后,获得京东金融税前利润的40%;此外,如果中国相关监管法规许可,京东集团有权将其在京东金融的权利转换为京东金融40%的股权。重组如能顺利完成,京东金融的财务数据将不再纳入京东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
虽然法律和股权上厘清了京东集团和京东金融的关系,但是两者还是保持战略上的共同进退。披露信息还显示,为确保京东集团和京东金融长期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京东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预计将参与此次交易,按照和其他待确定第三方投资人一致的市场公允价格购入京东金融少数股份,而其他参与交易的投资者预计会认购更高份额的股份。根据目前的初步计划,交易完成后,刘强东在京东金融和京东集团将拥有类似比例的经济利益。
公告还称,依照其所持有的股份及通过投票权委托或其他安排获取的员工和其他投资人的投票权,刘强东预计将拥有京东金融多数表决权。
在不少业内人士眼中,这番交易的意义在于拆除京东金融的VIE架构。
VIE架构(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直译为“可变利益实体”),在国内被称为“协议控制”,是指境外注册的上市实体与境内的业务运营实体相分离,境外的上市实体通过协议而不是拥有股权的方式来控制境内的业务实体,业务实体就是上市实体的VIEs(可变利益实体)。这一架构可以绕过国家在部分特殊领域对外资的限制,在互联网上市企业中十分常见。
京东此举与阿里剥离出同样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蚂蚁金服颇为相似。2014年10月,蚂蚁金服宣告成立,正式从阿里巴巴集团剥离出来。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阿里巴巴拥有蚂蚁金服每年37.5%的利润,并且在监管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将收益权转化为33%的股权;与此同时,阿里员工还持有蚂蚁金服40%的股权。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金融业务获得独立,而马云曾直接公开表态——“希望蚂蚁金服在A股上市”。
分拆京东金融早有迹象
今年1月的京东年会上,京东集团宣布京东金融获得66.5亿人民币融资,上述融资引入红杉、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等战略合作伙伴,此轮融资对子集团的交易后估值为466.5亿人民币。本次融资之后,京东集团仍将控制京东金融多数股权。
刘强东当时透露,京东集团未来3到5年内要至少再打造2家以上上市公司。
11月初,刘强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说,“京东就做三件业务,电商、金融、技术。这三个业务本身都有非常强的关联性。我们所有投资都围绕这三块来做。三块业务中,电商业务已经盈利了,金融业务已经能看到巨大的前景,也独立融资了。”
对于金融业务,刘强东表示,“我们京东内部有一个‘只做第一’的文化,太小的业务我从来不碰。对于京东来讲,任何业务都必须是千亿以上的,没有千亿以上我们从来不碰。金融我们一定把它做成非常庞大的金融集团。”
而关于金融业务,刘强东认为相比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京东错过的就是互联网支付,“支付业务阿里比我们早10年。但是,其他的金融产品,京保贝、供应链金融、京东众筹等等,这些业务我们都早于很多公司。我们只是支付比别人晚。这10年的时间,我错过的就是支付,京东的支付没有变成老百姓用的最多的支付工具。支付能给消费者带来一个便利,但是不会成为一个有千亿利润的业务,毕竟是基础业务。”
从目前的业务开展来看,京东金融目前业务遍布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众筹、财富管理、支付、保险、证券七大领域,已经拥有包括支付、小贷、基金销售支付、保险经纪、保理等牌照。
“因为我们在国内开展金融服务业务,所以我们对一切金融牌照都抱有兴趣,”京东集团方面对澎湃新闻表示,他们目前还在争取互联网保险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