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电影《亲爱的》
这部由陈可辛导演的电影把视角瞄准了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生理上的残疾,有完全的劳动能力,但这依旧是一群极端不健全的人, 在这些人的家庭中缺失了一位重要的角色——孩子。有别于以往的关注失孤人群的电影,影片的重心放在失去孩子以及拐卖孩子的两个家庭的对抗上,从两个完全相反的角度来反应孩子这一角色在家庭生活中所代表的重要地位,以及在这背后的中国式家庭。
影片从田文军和鲁晓娟这对平凡的夫妇的视角展开,在他们的已经燃尽激情的婚姻生活中,孩子田鹏是他们唯一的联系与希望,但一个平凡的午后,在外玩耍的田鹏再也没有回来,失去了这唯一一根顶梁柱的田家也就随之倒塌。在绝望与崩溃之中,田家夫妇踏上了遥遥无期的寻子之路,一路上他们结识了很多与自己同样遭遇的家庭。而在这条漫漫长征的尽头等待着田家夫妇的却是一个意料之外的结局。当他们一路追寻孩子的线索来到一座偏僻的村落,却看到田鹏口中的母亲另有他人。
由此引出了全片的重心,作为失去孩子的田文军夫妇,与曾经失去孩子不惜拐卖儿童也想要一个完整家庭的李红琴之间的矛盾。更是在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他们彼此敌视,为了孩子费尽周折,但他们却又共享着同样的痛苦与悲哀,无论他们做什么,无论对错,无视伦理与道德法律上的善恶,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一个渺小而卑微的愿望——对于孩子的渴望。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中,孩子永远扮演着绝对无法替代的角色,孩子更多的象征着一种传承,一种延续,以及父辈生命的延长,甚至超越了父辈的生命本身。因而我们看到无数为了孩子而奉献一生的父母,看到丢失孩子甚至失孤家庭转瞬之间的分崩离析。
当然这部电影能够如此的引起共鸣,除了他包裹着的深刻精神内涵之外,它的外在,即演员的精湛表演也十分的重要,黄渤、赵薇等几位实力演员将那些表面的抗争、深刻的痛苦、无以言说的悲哀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令即便没有孩子的观众也能够体会到那份深刻的情感伤痛。
-------------------------------------------------------------------------------------------------------------------------------------------
浅析《我们仨》
一代才女杨绛在这本回忆录中,用一如既往地笔触描绘出自己与丈夫以及女儿之间那些不为人知的岁月。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们看到的是熟悉的那个杨绛,笔风干练却柔软,以一场梦境的形式描绘自己家庭最后几年的岁月,而在第二部分中,又转换笔调用一种朴实无华的文字来记录自己与先生从女儿诞生一直到先生逝世为止的半个多世纪的光景。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的或许才是这位文坛大师真正的一面,在身为俗世的重重身份之前,杨绛也不过是一位女性,有着固有的感性与脆弱。
家永远是能让人卸下无谓的伪装做回自己的地方,很多人以为这个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家庭会充斥着不同寻常的事,但是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平常的随处可见的普通家庭,在这里没有文豪,翻译家。有的只是丈夫、妻子、孩子。这些再普通不过的身份而已。
其实在开篇的第一部分的梦境,是这位文坛大师在几近期颐之年时对于死亡幻境的想象,行走在人世的最后,回首往昔,已经走过了太远太远的路,同行者皆以逝去,留给自己的时间也所剩无几,但依旧猜不透那虚无缥缈的死亡。只用这借来的时间为同行者,也为自己献上一篇无愧于相伴岁月的悼词。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