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新的认知了吗?- 「个人战略日刊」Vol.15
新精英人才加速器 1周前
嗨,欢迎打开「个人战略日刊」,本刊汇总了「个人战略课」学员们围绕个人战略、职业发展相关话题的探讨精华,每日一期。
每期会从500名学员中挑选出6位优秀答主登上日刊封面,并将他们的回答汇编为精选内容。
同时也会将所有同学的答案汇总到班级讨论合集中,好答案来自好多答案,希望你能从这关于个人战略和职业发展的好多答案中找到好答案:)
本期话题
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新的认知了吗?
本期封面人物
↓↓↓精彩内容开始之前,进段广告↓↓↓
----精华回答----
----来自一班的答案----
春暖15组-元宝
经过项目这三周,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没有产生新的认知或觉察?如果有,是什么?
新的认知,必须有啊!
参加这个课程的时候对本身职业有进入瓶颈期,对当时的职业状态是极度不满的,所以,我特别坚定的要去转行。这里面其实有逃避的成分,也有对本身职业能力认识不足的成分。
后来进入项目学习的准备工作时,助教珍珠老师问过我,那如果转行以后新工作也会遇到同类型的问题怎么办?由于当时很有激情的描述,所以,珍珠老师也不忍心打击我,没有再问下去了。但是,自己也深深地思考过。。。再加上古典老师那句,如果你学到的东西没有使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成效,如何让人相信你能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职业发展?!
通过在对标人物的梳理,因为很佩服康永哥的化刚为柔的说话之道,所以,去调研他的经历,看他的书,视频,慢慢确定了自己其实是想要一种心静下来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看清身边围绕你的一切资源环境,并为我所用,调整职业中的自己。
通过群里面小伙伴的链接知道了曾国藩,王阳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状态就是阳明心学里的良知说,并在近期的工作中,一旦起心动念之时,便想起“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并以此激励自己。在事儿上练习,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变的豁达了,身边的一切人和事物也变的明朗通透了。
因为有你,春暖花开
花开15组-吴菁珂
经过项目这三周,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没有产生新的认知或觉察?如果有,是什么?
有啊,这新的认知和觉察就是:
我老了
昨天有个猎头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个小伙伴从普通传统小公司怎样用三年的时间逆袭,成功进入自己想进入的知名互联网公司,并且实现高位高薪的梦想。这是多么好的个人战略正面案例啊!聊完这个小伙伴我问了一句话,她几岁了?答案是31岁,也就是说,几年前开始去做战略性布局的时候,她才二十几岁
为什么问几岁?
觉察一:做个人战略,必须从自己的年龄出发(对于个人,知识、技能、才干,什么都能改变,唯有年龄不可控)。比如我现在就不能按照她的方式去做个人战略,因为在年龄一关就被那些公司PASS掉了♀️
觉察二:做个人战略,必须反复去转动自己的三叶草,从自己当下的内外资源出发去探索进入甜蜜区的路径。如果受资源所限,短期内无法进入甜蜜区,那就在兴趣、能力、价值三方面选择一个最佳方向,做出战略规划。此时,你的选择是大战略中的小战略,而不是苟且和妥协♀️
觉察三:做个人战略,必须要快速走出第一步,调研、访谈、找对标、做分析、定方向、去学习等等,从当下能做的行动起来。如果在此过程中发现了自己能够进入甜蜜区的路径,那就全力扑上去,别让纠结消耗自己的生命力♀️
总之:我最深的领悟就是,我老了,所以我的个人战略是从我的当下,转动我的三叶草去做的,思路要清晰,行动要迅速,全力以赴️
因为有你,春暖花开
梅玉新
经过项目这三周,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没有产生新的认知或觉察?如果有,是什么?
学习之前,我知道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以及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坚持走下去,唯一不清楚的是做事情还要去做3-5年的规划路书,以前我每天只在自己狭隘的空间努力坚持着,不知道借力打力,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也担心很多:一、是我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是否太过于理想化,二、是自我年龄的束缚?
通过三周学习,看到了青少年生涯规划发展的大趋势和细领域,找到了我借鉴性很高的对标人物,更坚定了我所选择的职业和方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束缚自己发展瓶颈的原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些方法和模型对我这种发散思维的人特别有用,能帮我理清思路,找到方向。
同时在群里还有那么多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们,通过每日分享和小组讨论,让我们学会了不停的反思自己,让我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小组成员和助教还有教练大家在一起相互支持的氛围特别好,从刚开始的陌生到现在的了解健谈,这样的氛围支持我将会一路学习、坚持走下去!
因为有你,春暖花开
--------------------------------
----来自二班的答案----
2班27组【在一起】宣彤
经过项目这三周,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没有产生新的认知或觉察?如果有,是什么?
1.找到真正想要的“月亮”而非“手指”。我在16年底决心成为专业心理咨询师,但如果因为在体制内舍不得辞职,没有足够的时间投身学习提升,如果跳出体制成为专职人员,未来几年又面临难以保障生活水平的“两难”的问题,直到课程开课前,我还在为此纠结折腾挣扎着。
还好课程让我明白:佛陀指月,指非月。通过“外观”——看行业趋势和职业赛道中最棒的NO.1,同时结合“内观”——梳理自己的成就事件,找到自身能力、认知和内驱力等优势,“内外结合”方法,让我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享受生命的过程、自我实现超越和创造自己想要的世界,做心理咨询师只是目前我用来实现这个人生终极目标最合适的工具。并非本职工作并不会阻碍让我享受生命、自我实现和努力创造,而是我认为它会的想法阻碍了我。因此我更加明确“先扎根体制向上爬,同时向外求发展”的打法。这个体验会让我在未来发展中戒勉常问:我现在追求的是手指还是月亮?
2.找到“月亮”,让“阻碍”转化为“资源”。分析对标人物是张宝蕊,我发现她之所以活成了我期待的样子,并非她的心理咨询专家的身份,而是她的简单纯粹、自由开放、睿智慈悲的状态和心灵,因此引发了我的关注点从“如何成为一个像张宝蕊的心理咨询专家”变为“如何通过成为心理咨询专家成为拥有张宝蕊人生状态的人”,我明白到心理咨询师只是“武器装备”,活成我想要的样子才是必达的“终极目标”。
因此,原本的障碍——体制内的身份,慢慢地转变为资源和优势。它提供了长久稳定的保障,让我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成长专业能力;它提供了权威的官方资源,让我更容易整合妇联等组织资源,通过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和沙龙,提升专业技能和塑造个人影响力;它让我随时从政府部门的角度,了解国家地方最新的心理行业政策,觉察“政府+心理+未来新风口”的可能性;它让我了解“721”学习法则+“事上练”学习方法,在完成日常本职工作任务,同时用“每必事”的方式锻炼自己的深度思考、沟通协调、整合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沿着别人的足迹,走出自己的路。参加课程前,我并非没有想到“体制内+向外走”两条腿同时走的路径,但是心里就是不踏实、不确定:这是否是我真正想要的?是否行得通?走不下去怎么办?我“看不清”+“没方法”+“无思考”,导致问题始终在脑子里打结,并随着自己内心渴望和现实状况的冲突越滚越大。
课程给出的不是“千人一面”的路径,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拿来即用的工具。第一周让我看到了这条路的可行性和未来可以带给我的收获感,第二周让我看到这条路上,那些走的很好很快很远的人留下的足迹,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区分那些可借鉴、适合自己,第三周让我看到自己离那些可借鉴足迹的距离。对标人物在前方,面对着前方的距离,有些人可能已经上路,有些人踌躇着该不该踏出第一步,有些人甚至还在疑惑着前方是否有路……但无论如何,走是一种选择,迟迟下不了决心做选择其实也已经做了选择,我们都必然用自己的未来为当下的选择做责任。接下来,我还将用这套工具继续打磨自己的个人战略,循着“专业——输出——平台——更专业——更大输出——更大平台”的思路,细化打磨升级战略1.0版本。我相信,即便没有路,路还是得自己走,走着走着也就走出自己的路。
9组廖玉华
经过项目这三周,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没有产生新的认知或觉察?如果有,是什么?
新的认知和觉察:
我从毕业至今7年里一直在一个公司、一个团队、一个职位里工作。从来没有移动过分毫。
我以为是我很幸运,一开始就找到了喜欢和想做的工作。
在第一周的行业调研的时候我才第一次懵了头:
我是真的喜欢吗?还是找个安全的壳把自己缩起来了呢?
如果我真的喜欢,为什么我对公司内部职能划分、本行业赛道细分几何和行业趋势等一知半解?
为什么我不是“早上睁开眼想到今天要做什么工作就兴奋的赶紧跳下床?”
第二周人物对标研究的时候,这种疑惑又来了。
按照我的赛道细分,我应该找的对标人物可能是虚渊玄或者著名编剧。
但是我没有。潜意识里我好像并不打算走他们走过的路。
而我选择了两年内能快速落地的一些技能进行对标,
选择了能在任何行业内迁移的基础技能如阅读、笔记术、写作、演讲等。
我当时还没有细想。
在讨论的时候有小组成员提出了这个点。
但我也没有在意。
现在回头想,难道不是为了我日后换赛道铺路吗?
或许我的潜意识可能比我的表意识更明白我想要什么。
第三周个人路书目前进行一大半了。
我在第一次讨论前准备个人成就事件的时候,突然就有点懂了。
其实我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谎言里。
我哪里是因为喜欢这个工作而不曾变动。
我是不敢失去稳定的职位而已。
我在在工作时期里的成就事件寥寥无几,
唯一的一次也是因为我自荐去兼职当了和咨询、互助有关的论坛版主。
我私下里和学生时代的成就事件全都是和“与人交互”、“绘画”相关的。
如果我的兴趣是”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提供信息“”用绘画表达自我“。
又怎么会是这样守着一个只能闷头写自己故事毫无交流的职位呢?
我回想当年入行的契机,
是因为当时我急需逃离翻译赛道。
而恰好有朋友引荐,面试的团队boss心软,就这么把一个半路出家的我领进了行业。
想到这个的时候周二下午一个人在路边哭了一阵子。
哭完了就更通透了。
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几点启发:
1)承认自己当年怂,慌不择路。接受现实是迈向未来的开始。
2)如果我的优势是与人接触和绘画,就把它做成我现在工作的差异化竞争力。
3)为什么7年来我明明喜欢和人交流,却总是闷头工作?明明编剧也可以到处交流的。我在怕什么呢?我在藏什么呢?如果是想藏那一份“我是逃进来了”的心虚。现在我就可以敞开自己,放下这份心虚:重要的不是我原来如何,而是我将会如何。
4)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现状后,可以重新走一遍行业调研和人物对标。并为自己不同时期尝试制定不同战略。这一项可以持续做。不仅是课程期间。结束后也可以反复调整。
2班7组 李敏
经过项目这三周,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没有产生新的认知或觉察?如果有,是什么?
· 面对现实,重新出发
在第三周时,我放弃了离职的想法,开始落实全面发展副业的计划。原因是:1)现在的工作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能够发挥我在逻辑思考、快速执行方面的优势,还能帮助我积累在培训讲师方面的经验;2)我对现有的工作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它无法给我带来自己直接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于是问自己:我期待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是什么呢?3)因为过往职业经历的原因,周围朋友要离职或生活有困惑时会找我咨询,我发现当聊完后对方在给我反馈的那一瞬间,我会非常有成就感。所以决定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希望在未来的2-3年内成为一名兼职的职业生涯规划师,为个人的成长答疑解惑。
· 梳理成就,走出舒适
在周三听小组小伙伴们分享他们的成就事件时,他们每个人勇于面对挑战实现目标的状态让我很受鼓舞,突然发现自己的一个问题:自从工作后,我从来没有自我施压说:“我要......”,也就意味着工作后的所有内容都在自我舒适区内完成,基本上信奉“差不多得了”的理念,所以导致自我效能感不断降低,成长的速度也不断放缓。
发现这个问题后,终于第一次鼓起勇气设置了自己的2019年的工作目标和副业方面的目标,希望能实现这两个目标让其成为我的2019年的成就事件。
· 改变习惯,不再拖延
反思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完成《个人战略课》的学习?PBL的学习方式,清晰的目标,明确的路径和资源支持,互助学习氛围,严格的deadline,还有每日一问...... 我发现自己以前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系统的思考过每个任务的目标、实施的具体路径和需要的各种资源(如时间等),于是我给自己设置了“每日一问”:第二天要实现哪些具体的小目标,打算怎么做,需要多长时间?自从开始实践我的"每日一问"后,这一周都没有犯拖延的毛病了。
全班讨论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