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个人,叫周岭,不用闹钟,不参团,不打卡,持续早起两年……
(其实,看到这里你也不用往下翻我的文章了,看周岭的文字就够了。我怕你看完他文字后,会觉得我这篇文章单调无聊没营养条例还不清晰。我们就不要互相伤害了罢。。。)
就在一种完全独立的情况下自然地养成早起习惯,而且每天起得都不晚。
两年前,他和很多人一样,喜欢熬夜,每天不到12点以后是不会睡的。也和很多人一样,睡前最常做的事就是刷手机,直到实在无法支撑才怏怏睡去。
那个时候,他身体和精神状态也很不好,早上起来都迷迷糊糊的,白天也显得无精打采,虽然心里也知道这种毫无节制的生活不好,但实在是没有心力去对抗惰性。
直到他看到了《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这本日本人中岛孝志写的书。
书中提到,人的眼球会在睡觉的时候来回运动,并根据这个运动规律发现了“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规律。健康的成年人大多是1.5小时REM,1.5小时Non-REM,不断切换。并且最初的两个单位时间,也就是睡着之后的三个小时中,会进行高质量的睡眠(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熟睡)。之后则是浅层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的组合。这样一来就根本用不着闹钟,只要利用这一规律,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所以,他开始实践这个理论。
在看完书的那天晚上,他大约23点入睡,凌晨微醒,一看表刚好2点钟,之后又微醒了一次,一看表大概是3点半和4点之间,时间极其吻合,这让他觉得很神奇,也很惊讶。
后面他又连续试了几天,时间基本相同。而且他发现在节点醒来,确实会感到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即便早上四五点起床,上午上班也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
这让他打消了早起会危害身体健康的顾虑,同时也让他明白,为什么有时睡很长时间但醒来还是很难受,原因就是醒来的时机不在节点上,而在周期中。
同样,他也发现,如果被闹钟叫醒的人还在睡眠周期中,那么即使睡了八个小时,还是会觉得没睡饱,整个人昏昏沉沉。
当他有了感知节点的能力和习惯后(大约用了两周),不会担心醒不过来或错过正常的起床时间,因为这个生物时钟非常准确。
2
在复习《普通心理学》关于睡眠这章节内容的时候,知道睡眠周期的四个阶段,知道REM。
但,知道终究也只是知道而已。
看过之后,也只是把它当做一个知识点,当做一个理论,当做一个事实去理解,从没想过也能利用这个知识点去帮助自己早起。哪怕曾经真得想过,也没想出个办法可以直接用在早起上……
以前早起的时候,只用这个知识点去判断过室友是不是处于深度睡眠(Non-RAM)之中,如果处于RAM阶段,室友会伴随翻身等一系列动作,这个时候就是提醒自己一切行动要小心翼翼的时候。
除此之外,真没想到还可以怎么用……
看到周岭用利用睡眠周期早起的时候,惊到脑袋瞬间一片空白。是真没想到还能这么用,虽然知道自己在睡觉过程中会翻身,但是不存在一根弦说,这是REM,这是你睡眠周期中最清醒的时候,如果能起来,会头脑清醒,会精力充沛。
以前早起,也只是习惯性的用闹钟进行轰炸。一个不够,就准备两个。一个放床头,一个放门口。两个还不够就进行多时段的闹钟轰炸。
总是想方设法逼自己起床,结果就是对早起这件事产生反感、厌恶,大清早把自己搞得心烦意乱……
然而,现在。没有闹钟的干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只是会因为状态不同,起床时间产生了一定的起伏……
3
《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这本书中提到“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规律。
在心理学中,根据脑电波的不同,睡眠划分为5个阶段。
准确的说,是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到第二个循环的时候,就不能再称为第一阶段了,而是有了一个专有名词“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
从图中也不难看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就会进入REM阶段。
哪怕知道了这个道理,刚开始也不明白,该怎么让自己在这个时间点清醒过来,而不是继续翻身睡觉。
这问题,看完周岭的文章后,在脑子里停了一天,一直在想,该怎么让自己在那个时间点清醒……
也可能是想得比较久,就把这个观念植入了大脑。第二天早上翻身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清醒了,而不是继续翻身睡觉。
关于潜意识的话题。
4
特别喜欢周岭说的一句话:
在征战潜念的世界里,初级者看清潜念,中级者改变潜念,高级者植入潜念。
为了让自己在REM阶段清醒过来,不再翻身继续睡觉。只要不断给自己植入潜念,不断在心里提醒自己,不断给自己洗脑,早上翻身就起了吧,这不是早起,是自然醒。
如果硬要加上什么辅助,那就,能不拉窗帘,就不拉罢……早上能让光进到房间就好。
根据状态不同,起床时间飘忽不定,累就多睡1.5小时,清醒就起了罢……
没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