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未刊稿十六
稼轩《贺新郎》词“送茂嘉十二弟①”,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
注释:①辛弃疾《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绿树听鹈鴃。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1.鹈鴂:tíjué鸟名。即杜鹃。《楚辞·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王逸注:“鹈鴂,……常以春分鸣也。”一说鹈鴂与杜鹃为两种鸟。洪兴祖补注:“按《禽经》云:巂周,子规也。江介曰子规,蜀右曰杜宇。又曰:鶗鴂鸣而草衰。注云:鶗鴂,《尔雅》谓之鵙,《左传》谓之伯赵。然则子规、鶗鴂,二物也。”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词:“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自注:“鹈鴂、杜鹃实两种。”
2.鹧鸪:鸟名。形似雌雉,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足黄褐色。以谷粒、豆类和其他植物种子为主食,兼食昆虫。为中国南方留鸟。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
3.杜鹃:鸟名。又名杜宇、子规。相传为古蜀王杜宇之魂所化。春末夏初,常昼夜啼鸣,其声哀切。
4.长门:汉宫名。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后以“长门”借指失宠女子居住的寂寥凄清的宫院。
5.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
6.燕燕:燕子。《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一章)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二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三章)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四章)”孔颖达疏:“此燕即今之燕也,古人重言之。”《毛诗注疏》:《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庄姜无子,陈女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庄公薨,完立,而州吁杀之。戴妫于是大归,庄姜远送之于野,作诗见己志。
7.将军:指李陵。西汉陇西成纪人,字少卿。李广孙。善骑射。武帝时为建章监。拜骑都尉,率锐卒五千,教射于酒泉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匈奴,使陵为之将辎重。陵请自当一队。遂率步卒五千人出居延,数败匈奴。然匈奴骑多,陵矢尽力竭而降。单于以为右校王,以女妻之。传陵教匈奴用兵,武帝信之,族灭其家。昭帝立,霍光遣使招之,不还。居匈奴二十余年,病死。
8.河梁:旧题汉李陵《与苏武》诗之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后因以“河梁”借指送别之地。
9.长绝:永久隔绝。《汉书·苏武传》:“异域之人,壹别长绝。”
10.易水:水名。在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入南拒马河。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饯别于此。《战国策·燕策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1.如许:这么些,这么多。
12.啼血:指杜鹃鸟哀鸣出血或杜鹃哀鸣所出之血。杜鹃鸟口红,春时杜鹃花开即鸣,声甚哀切。古人误传其“夜啼达旦,血渍草木”。
13.杨慎《词品》:此词尽集许多怨事,全与李太白拟恨赋手段相似。……盖曲者曲也,固当以委曲为体,然徒狃于风情婉娈,则亦易厌。回视稼轩所作,岂非万古一清风哉!
14.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稼轩词,自以《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篇为冠。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
辛弃疾一生大部分时候在各地辗转任职,堂弟远来,足以宽慰生平,但离别总是接踵而至。在告别堂弟之时,辛弃疾写下《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以赠,顺便抒发一己怀抱。整首词多处用典,将词人心中的壮志豪情、悲苦抑郁、辛酸无奈等诸多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春末时节,绿树渐渐成荫,离别之际,鹈鴂声声。《离骚》中说“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倘若鹈鴂鸣叫,百草就将不芳,鹈鴂声声唤起的是人的愁绪。“更”却将此人的愁绪引向更深的境地,鹈鴂刚刚停止鸣叫,鹧鸪就开始鸣叫,鹧鸪声如同“行不得也哥哥”,在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愁;鹧鸪声停,杜鹃声又起,而且更加悲切!“杜鹃”却有典故,相传古蜀国灭国之后,蜀王杜宇之魂华为杜鹃,日夜对着故国的方向啼鸣,声音哀切。辛弃疾作为“江南游子”,故乡处于金人的统治之下,渡江南下之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故乡。鹈鴂叫声,暗含的是词人对春归去的惋惜无奈,是对自己壮志难酬而时不我与的辛酸;鹧鸪声,暗含的是词人身为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是思乡之愁;杜鹃声,则除了暗含对故乡的牵挂之外还有对国运的担忧。三种鸟叫此起彼伏,让人在愁绪之中不得片刻歇息。这样的声音却是“啼到春归无寻处”,将要一直持续到再也没有春天的丝毫痕迹,而那时悲苦愁恨却要更重一些了,因为“苦恨芳菲都歇”,芳美的春草春花都将消逝。这几句是词的第一层,借景抒情,通过鹈鴂、鹧鸪、杜鹃的啼叫渲染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词人心中交织的春去之愁(年华老去之愁)、思乡(家国)之愁、离别之愁。
“算未抵、人间离别”却是笔锋一转,在层层铺叙营造出悲苦的氛围之后,对鹈鴂、鹧鸪、杜鹃等的悲切加以否定,欲抑先扬。鸟鸣悲切,终究不比不上人间离别的悲苦。接下来,辛弃疾在词中列举了古往今来的种种生离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化用昭君出塞的典故。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汉成帝时,呼韩邪单于去世,昭君请求归来,汉成帝却敕令其从胡人风俗,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马上琵琶”使人联想起“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迈之气,又想起“千载琵琶作胡语”的怨恨,由此可见昭君出塞时的悲壮与不舍。“关塞黑”却写出昭君将要前往的地方一片昏暗,暗示了昭君命运的悲惨。这一种离别,是肩负国家使命的远别。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用汉武帝时陈皇帝失去恩宠居住长门宫的典故。翠辇,是翠羽装饰的皇帝车驾,富丽无双。金阙,是帝王所居宫室,富丽堂皇。一“辞”字却让这些雍容华贵的事物瞬间变得冰冷无情。这一种离别,是被冷落的无情抛弃。
“看燕燕,送归妾”,“燕燕”指的是《诗·燕燕》,卫庄公夫人庄姜没有子嗣,陈女戴妫省了一个儿子叫完,庄姜抚养他,视如己出。后来卫庄公去世,完即为,却被州吁。戴妫在卫国失去依靠,就回到故国。《燕燕》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情状。“妾”重点说明了戴妫的不重要的地位。来时孤单一身,去时孤单一身,这一种离别,是丧父丧子之后的无所依靠。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说的是李陵投降匈奴之事。李陵本汉朝大将,战功累累,后抗击匈奴时,断绝后援,不得已投降匈奴,声明败裂。后他的朋友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后来苏武归汉,李陵送别时说“异域之人,一别长绝”.李陵《与苏武》诗之三中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的句子,此处就是化用《与苏武》诗和李陵投降匈奴辞别苏武的事。李陵投敌本属无奈,为国建功立业因此一次战败投敌就被朝廷否认,累及家人。登上河岸,遥望故国千里,却无从归去,“长绝”不止是苏武,还有自己过去的汉将身份、自己的家族荣耀、自己的赫赫声名,实际上类似于国破家亡。这一种离别,是造化弄人的无家之别。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写战国时荆轲刺秦王前易水送别时。荆轲为报太子知遇之恩,明知有去无回,却义无反顾。离别之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这也是“满座衣冠似雪”的出处。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易水萧萧西风冷”正是化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悲歌指荆轲告别是的慷慨悲歌。这一种离别,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慨然长别。
以上种种离别,或是远嫁,或是遭弃,或是失依,或是无家,或是报恩,无一不和国事相关。这种种离愁别恨出现在送与堂弟的送别词中,我们不难发现辛弃疾不过是借此机会浇自己胸中块垒罢了。辛弃疾心怀壮志却不得施展,悲壮之情抑郁于胸,在这里借助典故一一抒发,每个典故都突出其与自己相契合的一面,如“关塞黑”与前途之无望,“翠辇辞金阙”与屡遭冷落之境况,“归妾”与自己漂泊辗转于江南的奔波无依无靠,“将军百战”与自己渴望沙场征战收复故国的壮志,“回头万里”与故乡在江北故国难回的无奈,“满座衣冠似雪”“壮士悲歌”与慷慨赴死矢志不渝的决心。辛弃疾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情怀融入到各个典故中去,因此,这首词中虽然用典极多却都给人真切之感,又能够使读者深切地了解到辛弃疾的高士情怀。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呼应词首“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句,啼鸟悲切,只是因为春归花谢,倘若他们知道人间还有这样种种的愁恨,就不会流泪而且啼血了。直言人间离别之苦。到此处,词本身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结构。“谁共我,醉明月”则是结尾并点题。种种愁绪,需要酒来消遣,茂嘉走后,还有谁能陪我在明月之下狂歌痛饮举杯消愁呢?以后怕是只能“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吧!
词的主体部分由景入情,极力铺叙种种离愁,纵横古今,却在尾两句处收束聚拢,回到“送茂嘉十二弟”的眼前送别的主题上来,汪洋恣肆之后忽然吞声,极富意韵。
2016年1月1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