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个人从我们身边擦肩而过,也有无数种声音环绕着我们,我们也总是在不断做着各种各样的判断,有或许理性的,或许感性的,最后组成所谓的人性某些价值观。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最终无法评判对错的事情太多,大抵是多数事情的对错定调是站在不同层面和视角,可冷静的思考是不是更有力量?答案也是未知的。所以时代的进步最终是要牺牲普通人为代价,如果刚好是你我他,我们都逃不掉。
人常常觉得悲悯情绪,大多数是因为放大了世界以自己为中心的视角,如果你将自己置身于很多事情之外再去处理事情之间的关系,才能看到一个更加客观的世界,最近觉得思考过度会有种窒息的感觉。
眼界与见识均有限,即使前面两者无限,能把其中关系表象的和实际的理解透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个世界往前运转是一定的,但往往不是因为大家目标一致,是外在的事物因素让大家处于相对合作的关系。你仔细想想合作的前提一定有相对有吸引力的媒介作为载物。真正保持慈悲之心的大多数都去修行了,理解了本质,便不再对人世间有妄念之心。
如果与人争论辩解都是虚妄和浪费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维度空间,比你低维的人,你会觉得争辩无意义。比你高维的人,他会觉得争辩无意义。所以有没有意义,都要看主客体是谁,大家在同一个维度上,相对来说在同频的争论中,能将事物往良性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世界,将被分割成一个个的小单元格,相同的人被放在同样的单元格,单元格的墙壁十分坚实,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认知监狱)里。这些人之间互相肯定和认可,拥有共同的一片天,然后利用短视频/直播/游戏/网购等等,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最后再把他们折叠起来。
人唯一增加信息的有效途径,就是读书,读一流的书,你会发现在每天快速迭代的信息流中,安静的读一本书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
读书和视频相比,其接收有效信息的效率大多了,为什么呢?
每个人接纳信息的速度不一样,有的人可以一目十行,有的人只能一目三行。但是没关系,书不会影响效率,任何人都能按照自己的速度去阅读。
在看视频的时候,如果觉得这段视频是无效信息,就想去快进,只要一快进就不知道中间落下了什么,需要反复尝试地去快进,这影响接收有效信息的效率。
为什么我们在发微信的时候,非常害怕有的人上来就给你发好几段60秒的语音?因为听起来太累了,稍一不留神就得重来,有时还要担心被别人听到。如果先在微信里翻译成文字,又会出现很多错别字,让我们担心信息损失,结果翻译完还得再听一遍,这就是非常影响我们接收信息的效率。
其次,书里的文字没有画面,没有声音,没有色彩。这可以让我们专心致志地去提取那些有效信息,让我们沉浸在信息中去思考,也容易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视频里面有很多声音/画面/色彩的渲染,这些都属于辅助信息,带有浓重的个人情感色彩,比如主持人,解说员的情绪等等,正是这种辅助渲染,把很多人带偏了,太多人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喧宾夺主,结果把情绪当成意见,把偏见当成道理,把故事当成真相。
视频化时代的副作用,越来越多的人都被主播一步步地带偏,活在自己的妄念里,看不到真相,然后被反复收割。
文字是思想的最基本逻辑,人类所有的思想都会以文字的形式储存下来。比如无论多么经典的演讲/电影,我们最后都会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去剖析它的内核思想。所以,读文章是最容易抓住核心精髓的。
我们永远都不可能跟苏格拉底或老子等等这样伟大的哲学家聊天了,但是可以读他的书,去学习他们的思想和观点。
未来的时代,只要1%的人还能保持独立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人只需要吃吃喝喝。人类的进步本质上也只是少部分人推动的革命。
努力过好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们十二月见啦!!!
- END -
最后,她依旧很酷
“ 我们还年轻 记得温柔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