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这并不是鸡汤,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天才医生、作家保罗·卡拉尼什在身患癌症,生命进入倒计时后, 以惊人的毅力重返医学院时的真实想法。
保罗·卡拉尼什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他不断追寻人生的意义和寻求生命的奥秘。
因意识到“那些集合了生命、死亡与意义的问题,那些所有人在某个时候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通常都发生在医院里。”他弃文从医。
又因为只有神经外科能“最为直观地面对意义、个性和死亡”, 因此他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斯坦福医学院从见习医生一直做到神经外科住院总医师。
在就任医生期间,保罗曾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但就在他即将获得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抵达自己设计并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接近事业巅峰时,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
他从权威医生变成了身患绝症的病人,虽然见惯了绝症和死亡,虽然他一直“想追寻死神:抓住他,掀开他神秘的斗篷,与他坚定地四目相对。”并因此而选择了医疗事业。
但那时他是个医术高超的医生。他以医者的仁心理解痛苦,认为“没有一个人是活该的”,他以悲悯之心善待痛苦。
现在,死神在向他逼近,他的角色转换了,他看待死神的视角也不同了。他一样不知所措、茫然困惑。
那段难熬的时光,是文学让他重获新生。他决定直面恐惧,向死而生。
在文章中,他达观地写道:“这样的绝症,对于一个想要理解死亡的年轻人,难道不是一份很好的礼物吗?还有什么,是比亲身体验更好的理解方法呢?”
但多年来与死亡并肩而行的经历,让他“更深刻地懂得,最轻易的死亡有时候并非最好的结局。”在与妻子商谈后,他们决定要个孩子。因为“我们要继续活着,而不是等死。”
他决定逼迫自己回归手术室。他说:“我必须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活着。我会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要清楚,即使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还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于是,他拖着病痛的身体继续救死扶伤,几乎天天做手术到深夜,直到从医学院毕业。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在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下,仍坚持自己用笔记本电脑,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与妻子家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写下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和感悟。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本薄薄的书- -《当呼吸化为空气》。
在书的最后,是保罗留给其8个月大的女儿的一段话:“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欢乐一无所知。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书戛然而止。因为37岁的保罗于2015年3月,告别妻子和女儿,离开了人世。
全书理性、冷静,笔触轻盈、语句凝炼。虽然讲述的是绝症与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涉及了家庭、理想、信仰、人性等等厚重的问题。
但全书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单纯的情绪宣泄、没有丝毫的怨恨之言,语言优美、甚至有点儿幽默。
或许是在神经外科历练多年,见多了生死的抉择与挣扎,在自己面对死神时,他更超然卓越,更容易直达生命的核心,因此这本“生命之书”才如此令人敬畏并引人深思。
读完此书,除了感动和敬佩,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面对生命的界限,我们唯有臣服。
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就算自己是个救人无数的医学博士,并且有世界顶级专家在全力救治,但终究敌不过死神。
就像保罗的妻子在书的后记中说的:“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
是的,报怨、愤恨、悲痛、懊悔、逃避等都无济于事,面对生命的界限,我们唯有臣服,珍惜短暂而保贵的生命,过好每一天。
二、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不管什么时候。
蒙田说过:教会别人死亡的人,同时也能教会人生活。可不是嘛,关于如何生存,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就算没有绝症和意外,死亡也是会如期而至。
因此,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
做你想做的事、见你想见的人,来日并不方长!
如果你好好地生活,充实地度过目标明确、意义深远的每分钟,而不是等生命进入了倒计时,才列出遗愿清单,白白浪费了大半辈子的时光,那么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就可以了无遗憾勇敢的面对、坦然接受。
三、爱是跨越时空的存在,是死亡唯一的救赎。
人生而孤独,每个人都害怕死亡。如何让人不怕死,更不怕活下去?唯有爱!
在尘世中浮沉,没有爱的滋养,人生苍凉如荒漠,如何前行?
爱是死亡唯一的救赎。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保罗的妻子在书的后记中说的:
“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到幸运,充满感恩,为我们在关键时刻都能给对方绝对的信任和接受。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妙、意义最深远的岁月,每天都在生与死之间采取着行动,喜乐与痛苦平衡存在,进一步深入探索感恩与爱。”
也才能明白保罗直面恐惧,坦然面对死亡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我想这就是文章哀而不伤,却足够震撼人心的力量之所在吧。
书的后记是保罗的妻子写的,个人觉得后记不但令文章更完整和全面,而且也更加感人。
在死神夺去最亲爱的人的生命后,她写道:“我从未想过我会在强烈的悲伤之余,一直感受到浓烈的爱意与感恩。我对他的爱没有停歇,仍然鲜活。”
可见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更不是爱的终结,遗忘才是。
对于这一点,刚刚失去母亲一个多月的我深有体会。
母亲走了,但母爱永存。它早已渗进我的血液,并将继续滋养我的灵魂,给我力量,伴我前行。
死亡是肉体上的,它只是肉身的消亡,只能让我们阴阳两隔,但爱却让我们仍然情感相连,这种深藏于心的爱决不是死亡所能带走的。
爱就是这样的神奇,它是跨越时空的存在,是死亡唯一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