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的书是《改变自己》,书的作者约瑟夫·卢斯亚尼。卢斯亚尼是一位有30多年临床心理治疗和咨询经验的美国心理学家。
在这本书里,他将自己多年的咨询和治疗办法总结归纳为“五步骤心理治疗方法”,帮助人们破除由于不安全感带来的消极心理状态,找回幸福的人生。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我缺乏安全感”或者“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那么,“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呢?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
那么与“安全感”相对应的“不安全感”,也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恐惧、焦虑、没有自信和缺乏安全自由的感觉。
问题是:“不安全感”是天生的吗?本书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也就是说,没有人天生就缺乏安全感,所有的恐惧、焦虑和不自信都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苛,从小就让孩子养成了“追求完美”的倾向。这样的人走上社会后,就会因为无法达到“事事完美”而极度焦虑,失去对生活的“安全感”。
还有的孩子从小不在父母身边或者遭受校园霸凌,导致性格敏感、胆小、不敢主动与外界互动,总是把自己封闭在“可控”的小圈子里,追求所谓的“安全感”。
所以,不安全感不是天生的,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创伤导致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安全感”的心理,只不过有的人更严重而已。
作者说,适度的“不安全感”并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只有那些被不安全感支配的、充满焦虑思维的人,才需要做出改变。
什么样叫做被“不安全感支配、充满焦虑”呢?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48岁的特雷西是一个销售员,她肥胖、嗜酒,没有结婚。她住在一间破烂的公寓里,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喝酒、吃垃圾食品,她既颓废又害怕,既担忧自己老无所依,又担忧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但越是担忧她就越是深陷在酒精的麻醉里无法自拔。
可以说特雷西是被“不安全感”支配的典型案例。
我们身边也时常会有类似的情况,比如高考、中考前夕,总会有学生因为焦虑而不得不寻求心理咨询,他们就是陷入焦虑无法自拔:
总觉得自己学得不好、没法考出好成绩,满脑子都是对“自己考不过”的焦虑,甚至无法静下来睡觉、吃饭和复习。
对于这种状况,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摆脱焦虑,走出“不安全感”的束缚呢?
作者给出的方法就是“五步骤心理治疗方法”,又叫“自我交谈法”。
步骤一:自我测验,找出自己的语言习惯。
比如,你是否经常使用“必须”或“应该”这类词?是否经常会说:“如果……我就完蛋了”!是否经常会为一些小事反复犹豫、举棋不定?
而这样的语言习惯,反映出的正是内心的“不安全感”。
步骤二:识别出不安全感之后,将自己的思维一分为二,找出健康思维和负面思维。
比如,如果一名面临高考的学生,总觉得“自己复习得不好,肯定考不过的,我完蛋了!”这个时候,他就需要停下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思维中,哪些是基于事实的判断,哪些只是恐惧带来的想象。
经过客观地分析,他发现自己的物理、化学目前还有一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够好,这是事实;但“要考砸了,要完蛋了!”就是一种夸大的想象。
步骤三:对不安全感的想法坚决说不。
接着上面的例子:既然知道了自己“考不过、要完蛋”的想法是一种夸大的想象,是不安全感带来的,那么就要在它启动时及时制止。
这时候可以去想一些自己考试成功的事情,也可以外出散步或者冥想,总之不要让负面思维支配自己的思想。
步骤四:放下焦虑,投入到当下的事情里。
接着上面的例子:既然他知道自己在物理和化学科目上还有一些弱项,那就针对这些内容开始复习训练,提高自己对考试的把握。
步骤五:自我激发。
自我激发有两个层面:第一层是要从难度小的挑战开始,让自己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第二层则是要一步步向外扩展,保持持续成功。
还是接着上面的例子:在针对弱项训练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挑战最难的题,而是要从相对简单的题型开始做起,做会一种题型并争取将它彻底弄通,体会攻克难题的快乐。然后再一步步攻克更难的题型,持续收获成功的快乐。
通过这五个步骤,我们就可以加强自己内心正向的力量,减少负面力量的伤害,一步步改变自己的“不安全感”,让生活重新焕发光彩。
作者最后强调,无论多么高明的咨询师和多么厉害的心理治疗,都不能替代你自己的努力。心灵的钥匙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你才是自己的“心灵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