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今天读的是P30-P60。
五位大咖的推荐序,足以看出中信对这本书的重视了。
▶ 01 赵昱鲲:心流人生,一曲冰与火之歌
这位大神是清华大学社科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他不说我还真不知道我国还有这样的办公室。
赵老师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表达了对理论的认可,但未将其封神。他提到,自己也使用“明确目标”、“即时反馈”、“匹配难度”的三原则来产生心流体验。而后认识了米哈里本人,在慢慢体会到《心流》一书的妙处了。
他对“精神熵”的比喻尤为赞赏。熵,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精神熵,指人意识的混乱程度。
熵的另一个定义是,系统内不能做功的能量总数。如图可见,心流态熵值要低的多,那么可以推知,在常态下,我们的效率远远低于心流态。这跟我们的经验完全是一致的,聚精会神的时候当然做事效率高,效果好。
任何一个孤立系统的熵都是增加的,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好在世界除了宇宙,都不是真正意义的孤立系统(事实上,谁能保证宇宙就是孤立系统呢?),因此降低熵值当然是可能的,而生命就是最奇妙的负熵过程。
记得看《苹果禅》里,一行禅师教我们吃苹果时,观想它的奇迹:阳光,雨水,空气,土壤,把原本无序的元素整合到一起,诞生出一个苹果……这就是一个负熵的过程,每次观想后吃苹果都变得特别有仪式感……
精神负熵是可以做到的,已知最好的途径是人人都听说却没几个人会去做的:冥想。说起来,乔布斯每天都是要冥想的,这对他的创造力也有很大帮助吧。
赵老师在最后讲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心流与心流之间有没有差别?
他对此的看法是,如果原本的混乱越多,整合进去的元素就越丰富,那么这个心流就越伟大。
我很赞同这个看法,肯威尔伯在《万法简史》里提出,越高级的全子(肯对万物的统称)包含的元素越多,数量越少。
这跟浪子回头是一个道理。一个浪过的人,整合了种种的经历,他见识过了各种女人,所以回头更有价值。而从来没有狼过的人,保不准什么时候可能浪一回……
最后,赵老师建议我们读两遍:第一遍学习,第二遍体验。
▶ 02 阳志平:胜利者一无所获
此文用海明威为例,是个很妙的解读。
写作可以带来心流,那么海明威这样赫赫有名的大家,心流了吗?如果心流了,他为何会自杀?
硬汉海明威不仅在生活中追求卓越,作品更是要求完美,“他应该毫不留情删节,并在余生里逼着自己尽可能写好”。
可能恰恰是因为这种性格,让海明威不能完全投入与心流体验之中。“在他离世前那几年,他完全停止写作”。
大胆猜测,海明威仍然不自觉的将目标设定在了作品和名誉上。对外在目标的过于专注,与心流是背道而驰的。
如果不能从写作本身体验到巨大的满足感,留给这名硬汉的自然只有空虚。
胜利者一无所获,是因为到最后,胜利不重要了,不管胜利或者失败,他都享受内心满足。而在意胜利的胜利里,必将一无所获,除了空虚。
▶ 03 其他三位
万维钢秉持了一向的科学严谨,从脑科学给出了心流的解释:六种激素的作用云云。
台湾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余德慧比较了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和心流的不同。高峰体验基于超越性,心流是从现象出发的。
最后,台湾打击乐团总监也来凑了一下热闹,可能是想说明心流在音乐领域的应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