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讲API的错误处理时,是java定义为例,讲述了正常结果
、异常结果
、常见异常
、错误
四种层次的划分,我把使用这种返回划分的风格的API叫做:protoapi
。
protoapi
适用于同一语言、同一进程内的API接口定义;同时也会适用于跨语言、跨进程的API接口,比方说常见的http + json的API。
在单一语言内,我们在设计类库,提供接口的时候,会使用语言提供的接口 interface
对API做严格的定义。
我们使用类库的时候,看其接口,便可以对其提供的API有准确的认知,有多少个API,每个API需要的参数是什么,返回的结果是什么,异常是什么等等,都可以准确的知道;我们调用的时候,也会有编译器确保我们的调用API的方式是正确的。
当对于http + json的API时,API文档往往是以网页甚至word、excel的文件来提供文本描述
。
这是糟糕的做法:
- 协议不明确
- API究竟有哪些?结果的属性有哪些?什么类型?
文本描述
是非常容易含糊其事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直接粘贴返回结果json结构的文档。
- API究竟有哪些?结果的属性有哪些?什么类型?
- 难以版本化管理
- API是经常需要修改的,如何确保当前看到的excel文件里面记录的是最新的API?
- 调用不便
- 每个调用者都需要去自己开发一套“SDK”,重复定义文档中的结构是属于重复劳动
IDL
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引入一个IDL -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
对API做严格的定义。
thrift、protobuf/gRPC等都是优秀、成熟的IDL。
我曾经使用过thrift
多年,在thrift的基础上做了各种二次开发,但这两年则逐渐切换为protobuf
上,主要因为:
-
protobuf
语法提供了一定的扩展能力 - 编译器
protoc
有很好的插件机制,二次开发更加便利
还是以登陆为例,我们使用grpc
作为为IDL的话,会是:
syntax = "proto3";
import "protoapi.proto";
package account_api;
message CommonError {
enum ErrorTypes {
UNKNOWN = 0;
INVALID_TOKEN = 1;
INVALID_PARAMETER = 2;
}
}
message LoginReq {
string username = 1 [(required) = true, (format) = "email"];
string password = 2 [(required) = true];
}
message User {
string username = 1;
int user_level = 2;
string nick = 3;
bool has_avatar = 3;
}
message AccountBalance {
uint64 amount_available = 1;
uint64 amount_due = 2;
}
message LoginResp {
User user = 1;
AccountBalance = 2;
}
message LoginError {
enum ErrorTypes {
UNKNOWN = 0;
INVALID_LOGIN = 1;
ACCOUNT_BANNED = 2;
}
ErrorTypes error = 1;
}
service Account {
option (CommonError) = FOO;
rpc login (LoginReq) returns (LoginError) {
option (BizError) = "LoginError";
}
}
HTTP + JSON
使用protobuf
作为IDL,不意味着我们一定需要使用它默认绑定的http2以及二进制的序列化。
我们使用IDL,首先是要解决文本描述
的文档的各种问题;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自行实现protobuf
的插件,来实现包括服务器端API提供方,不同语言调用方SDK的代码生成。
而既然代码是我们自行生成出来,我们当然可以去实现使用 http + json。
具体到HTTP,protoapi
推荐使用以下风格的实现:
URL
每个服务对应一个API endpoint
,比方说:gateway.mydomian.TLD/api
在URL endpoint
添加PATH
,区分service以及method,比方说:
gateway.mydomian.TLD/api/Account/login
HTTP Method
- 所有API默认使用HTTP POST
- 特效场景下可以使用GET,但不鼓励
- 因为query string无法很好的对复杂请求对象做序列化
返回结果
使用以下不同的HTTP statuscode来区分不同的返回结果:
- 正常结果
Response
:200 - 业务异常
BizError
:400 - 框架异常
CommonError
:420 - 错误
Error
:HTTP 500- 当HTTP返回超时,或者遇到其它的序列化、传输问题时,也都应该认为是遇到错误
Error
- 当HTTP返回超时,或者遇到其它的序列化、传输问题时,也都应该认为是遇到错误
最后
protoapi
所鼓励的,是划分结果、异常、错误等API风格;即便不使用任何IDL,代码生成,只要一套API对其返回结果做了划分,我们也可以说它是符合protoapi
协议的。
后续我会在讲protoapi
的代码生成实现(会开源!),以及讨论protoapi
与restful
、swagger
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