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轶可式的恼羞成怒,我们人人都有
这几天,歌手曾轶可因和边检民警起冲突一事上了微博热搜并持续发酵。
从北京边检的“情况通报”可以看出,双方之所以发生冲突,是因为曾轶可过自助安检时戴帽,民警再三要求脱帽进行面相对比,曾轶可都不配合,最后民警依法对其人工复检时,曾轶可爆了粗口。虽然争执最后解决,但曾还是怒气难平,在微博上再次暴力“维权”。
我们对曾轶可干扰执法的不当行为热议时,是否也可以回想一下,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有过像这样恼羞成怒的时刻呢?
被当面批评了,会恶言回击;
被当面揭谎了,会反过来指着鼻子责怪对方;
被当面拒绝了,会不甘心地冷嘲热讽;
被孩子顶嘴了,会大声呵斥;
被下级回怼了,会拍案而起……
发现了吗?曾轶可式的恼羞愤怒是普遍存在的。而无论是恼羞成怒的“怒”、还是忿忿不平的“怒”,都是我们人人自危又难以遏制的“愤怒”。
所有的愤怒,无论后来反不反悔,在当下那一刻,我们都觉得“你凭什么对我这样”“我这么做是对的”。也无论当下我们到底是不是对的,反正我们至少要在气势上压过别人,才不会显得很怂很尴尬。
但是,这通怒气之下,我们真的显得很酷、很带种、很有优越感了吗?还是暴露了我们底层的自卑感?
02
愤怒是一种自卑情结
所谓"恼羞成怒",是因为那些让我们愤怒的人和事超出了我们当下的控制能力,而让我们感到气恼、羞愧,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慌乱无措,也为了谴责和报复,所以我们会用大的音量或者压迫性的语言、姿态让我们显得比对方强大,从而达到一种优越的地位。
但凡事态在掌控之内,我们可以举重若轻,也就用不着发怒了。
由此观之,愤怒的背后暴露了我们想要极力掩盖的脆弱和无能为力。心理学经典著作《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写到:
“愤怒和泪水、道歉一样,都充分表现了自卑情结。”
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书籍《自卑与超越》,作者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作者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告诉我们,人类生而自卑;自卑和自卑的补偿性是人类个体和整个文明的动力源。人类可以超越自卑,创造另一个自我。
但是,书中强调我们要分辨清楚人类的“卑微感”和“自卑情结”。
卑微感是我们都知道并希望提高自己所处的位置。如果我们保持勇气,就能以直接、现实而且唯一有效的方式赶走这种感觉——去改变环境。
“自卑情结”是个体因准备不足或无法应对,所以在问题面前坚信自己无法解决的症状。
例如前几天发生的宜宾6.0级地震,再一次让我们感叹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这就是一种卑微感。但是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哪怕不能遏制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也从未放弃努力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比如建立地震预警系统。这次地震发生前,四川响起的地震预警,成功提前10秒给宜宾预警,提前61秒给成都预警,有效减少人员的死伤。
而“自卑情结”是一种消极扭曲的卑微感。我们前面所说的恼羞成怒,都是“自卑情结”作祟。
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不足难以接受,所以无法应对批评,
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失信难以面对,所以无法应对揭谎,
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价值不够坚定,所以无法应对拒绝,
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权威不够自信,所以无法应对挑战。
那我们应该如何让自己不再愤怒,走出“自卑情结”呢?
03
直视愤怒背后的优越目标,超越愤怒
阿德勒认为,所有自卑都需要补偿,而补偿的终极目标都指向达到一种“优越目标”。
“因为卑微感总会引起压力,朝优越的方向产生补偿性行为。”
所以要让自己摆脱愤怒这种自卑情结,就要先直视愤怒背后的“优越目标”。
比如,我们小时候常会遇到这样的老师:老师讲题讲错了或者没有讲明白,有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提出了很多问题,引起其他同学起哄,老师就会愤怒地向家长告状,批评这个学生故意刁难老师,扰乱课堂秩序,不尊重老师不尊重课堂。
即使是工作后,也会遇到类似的领导,听不得下级的意见和质疑,动不动就给脸色,拍桌子,强压指标。
我们会发现,这些“暴走”行为背后都是为了达到一种优越目标——树立权威。
反之,当学生和下级被批评和被否定的的时候,也会愤怒反抗,这个愤怒背后的优越目标是——渴望价值被认可。
因此,不再愤怒的第一步是,直视愤怒背后想要达到的优越目标,帮助我们平息愤怒。
但愤怒这类行为并不指向问题的解决,单纯地靠发泄情绪从而获得优越感的行为把事情指向了没有生命意义的侧面,而真正的问题被无视或排除。
我们在发怒的时候,其实是在限制自己的进步,一心去避免失败,而不是去争取成功。这样的表现其实是在困难面前犹豫、停滞,甚至是退缩。
所以,不再愤怒的第二步是,反思、寻找到达“优越目标”的有效方式,从而解决愤怒。
比如,成功树立权威的策略应该是吸取意见,精进自我,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或者业务能力、管理能力更上一层楼,以实力服人,甚至以德服人。渴望自己的价值被认可,就要首先相信自己的价值,面对批评和否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自己的价值更加突出。
发怒只是一种用情绪控制他人和环境的方式,但是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当我们愤怒时,我们不妨先向内探索自己:我在自卑什么?我想补偿什么?我想达到什么优越目标?
然后诚实地面对自己心底的卑微感,抱抱它,对它说,别害怕,我会为你寻找正确的出口。
所有的愤怒都在呐喊,呐喊着内心的匮乏,我们要做的,是为它寻找优越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