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蔡叔,一周读一本书,一年52本(部分书名看本文后图片)。一天一段七八分钟的音频可以随时随地无限制回放,同时发布同步文字版。有意向联系17703850589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心智模式这个东西,如果说每个人的大脑是硬件的话,那么心智模式就是每个人的软件。
硬件上,99%的人群里都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之所以人和人之间的思维和行为会有天差地别,主要来源于软件上的差别。
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我们都在不停地写程序,写什么呢?创造新的心智模式,修正旧的心智模式。优秀的人代码总是写得又干净又好,于是,他们有更好的思维模式,遇到事情有更为正面的反应和直指核心的能力。
自证预言
心智模式,也就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
我想你一定听过自证预言,有点类似吸引力法则,还有人据此发展出一套套玄之又玄的能量波之类的理论。其实没那么玄乎,简而言之,当你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是怎么样的,那么你的所有心智和行为模式就都会在不经意间朝那个方向偏离,直到你真正成为了那样的人。
之前就有一个很出名的实验,将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分为成功者和失败者。成功者意味着天赋好,成功的概率较大;失败者意味着天赋差,成功的概率较小。过了几个学期,老师们发现,成功者果然成绩越来越好,失败者果然成绩越来越差,什么原因呢?
原来成功者自信心都很强,他们处处以成功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老师们特别偏爱,就容易多传授些知识,因此成绩就越来越好,而失败者觉得自己再努力也是失败,就很容易自暴自弃,对自己的退步也不甚关心,老师们觉得他们糟糕透了,渐渐地教得也不太认真,因此他们成绩就越来越差。
了解了这种心智模式后,我们需要时时警惕,避免掉入心智陷阱。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正向利用它来达成目标。
自动加工(1)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就是你的大脑常常不听你的话,它更喜欢受雇于你的固定思维,而非你的自主心智?
比如说,当你看到有媒体报道为富不仁,欺压底层人民的时候,你会不会根本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直接在网上一顿喷?而这仅仅是由于曾经或是现在你也是底层人民的一员,又或者你曾经被富人欺压过,伤害过自尊,所以你感同身受了,于是就搬出了自己的固定思维——富人都该死。这是你潜意识里的固定思维。
但当事情反过来,底层人民嚣张地打了富人,作为底层人民的你也许你会更加谨慎地对待报道,你会去反向思考——或许另有隐情呢?
这就是你的大脑加工材料的方式,它常常根据你的潜意识意愿,非客观地替你做出判断,有时候甚至替你做出某些具体的决定。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正如现在看到这行字的时候,每个人的感悟也是不同的,都是在被自己的框架加工着的。因此,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懂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很多人拿自己的框架一加工,往往就把那些道理给变味了,引不起行动是很正常的。
然而这样的状况却是我们应该竭力避免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该夺回大脑的控制权。
自动加工(2)
思维定式极易让我们陷入心智困局。有人说,那我抛弃现有思维定式不就可以了?我用一张白纸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外在刺激以及内在反馈。
可能没这么简单,因为思维定式是在不断同现实的接触中逐渐形成的,这就意味着哪怕你抛弃了之前的所有,但你若是不非常注意的话,很容易就会生成新的。
作者举了一个有钱人的例子,为什么明明很有钱了还是不快乐?因为有钱跟幸福快乐的关系并非总是正比的。在有钱人还比较穷的时候,每挣到多一点的钱,幸福指数就会飙升,因为极大地丰富了物质生活,于是,他的脑子里就植入了有钱就能幸福的心智模式。
但当他已经很有钱了,钱的继续增多,对幸福的边际提升已经很小甚至为负了的时候,他还是固守以前的心智模式,于是继续拼命挣钱甚至过度挤压了跟家人的相处时间,所以金钱越多,幸福感就越下降了。
这就是一个从实践中生成心智模式,但当环境变化以后,又没有将心智模式进行及时调整的典型例子,养成这种习惯的人就会任凭自己被大脑的现有框架所控制。所以我们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时升级自己的心智模式,就跟软件升级是一样的
正确努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的句子听起来十分正确,但却并不总是适用的,还得看你怎样耕耘,想收获的是什么。
有时候我们容易自我感动,觉得我既然耕耘了,那就该有我想要的收获,这是十分粗暴和幼稚的想法。因为首先,你耕耘的力度和你想要的结果之间,是不是可以对等?这只是来自你自个儿的判断;其次,你耕耘的方向是不是真的可以导向那个你期待的结果?这也只是你的自以为。
努力还得使用正确的心智模式来评估,有效的努力就是行使正确的心智模式的结果,无效的努力则恰恰相反。努力的效果是不以你自认为付出多少为转移的。比如很多人起早贪黑干活,最后却挣不到多少钱,他们喜欢抱怨。但你要问他们为什么不去选择另一份更高效的工作呢?他们会说自己没技能,没技能为什么不去学呢?他们嫌麻烦,怕学不会。所以他们还是每天起早贪黑,每天告诉自己付出很多,依然抱怨社会不公。
这完全是心智模式的问题。
超越心智
我们的心智模式形成于自己在过去对客观信息的摄入和加工,起初的摄入过程通常没有多大的差别,但加工过程就大相径庭。
而加工过程的不同,又导致我们形成了不同的加工模式,从而渐渐连摄入的方式都渐渐有了差距。
比如拥有不同加工习惯的厨师,他们在见到同一种食材时,脑子里迸发出的灵感就是迥然不同,从而使得看待食材的方式也有了不同。
所以要超越心智首先要懂得心智的运行模式,其次要能够看到更好的模式,通过两相对比,找出哪怕是微小的差异,方能在不断反省中建立起更为快速有效的反馈机制,这就是进步的过程,也就是作者说的,从不知不觉,到后知后觉,再到当知当觉,最后到先知先觉,这就是心智模式升级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