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下午,雨。
因为一阵急雨避雨于图书馆,顺手从书架上取下了一本《水墨菜单》,因为停留时间不会太久所以也不想劳心费力地去读一本长篇大论,这本小小的散文集刚刚好。
作者冯杰是河南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中原儿女味道倍感亲切,尤其是《饹馇》一文。
饹馇gēzha,“饹馇”一词源于满文或蒙语的发音,其意为薄饼。而在唐山的民间对“饹馇”一词的来源却流传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椐说当清王朝在遵化建东陵以后,守陵人为讨得皇家的欢心,就把这一特产送进了皇宫。当时的慈禧太后吃饭有个习惯,端上来的菜最多只夹两口就撤下。有一次,御膳房端上了醋熘咯扎,她一看没有吃过,问了声:“这是什么菜呀?”太监赶忙回答:“还没起名字呢,请老佛爷赐个名吧。”慈禧太后一边听一边吃了两口,太监就忙着往下撤。谁知,慈禧太后还没有吃够,就说了句“搁着”吧。太监以为这是太后赐的菜名,马上传下去:“老佛爷赐此菜名为‘咯扎’。”咯扎与搁着谐音,从此以后,咯扎的叫法便在民间流传至今,咯扎的身价也大大提高。
以上内容是百度百科中的解释。这个词应该在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泛指米饭或馒头与锅之间紧密接触微焦后留下的一层硬硬的、黄黄的饹馇。这层饹馇咬在嘴里,脆脆的香香的,咯吱咯吱响,也算是清贫生活中小小的惊喜。文末一位智者对作者说,这饹馇其实就是普通话中的锅巴,顿觉饹馇吃起来索然无味了,失去了那象声词带来的爽脆。
这让我想起了温州的一道美食——油渣,由字面可知,这应该是肥猪肉炼完猪油后余下的残渣,而这个在我家乡称为“油吱子”,象声词带来的油烟味扑面而来。一片片大肥肉在铁锅里慢慢升温,白色的油脂慢慢变为透明,肥肉下慢慢溢出一片油光,继续小火慢煎,油汁溢出越来越多,肥肉片在油里翻滚,逐渐萎缩变黄,发出“吱吱”的响声。待到把肉里的油榨得差不多了,就把焦黄的“油吱子”盛于碗中,撒上一点白糖拌匀,放入口中,油香肉甜,那是小时候的美食。
由此可见,不可名字带来的美食体验是不同的,更喜欢朴素方言里的象声词,令人食指大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