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桥
戊戌锦犬吠声去,己亥玉豚脚步响。再忆年味催人醒,又逢年关思故乡。
久居笼中无闯劲,常念亲人有情商。干事创业有来时,回乡过年没商量。
一年之中所有节日里,辞旧迎新的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分享幸福时光的日子,更是文人骚客笔下的永恒主题。
年前,我写过一篇《再忆年味》的文章,在《康桥笔谈》公众号发表后得到了1200多人次的点赞,这是对我一年文学创作的鼓励和肯定,也激起了我再续姊妹篇的欲望。
费老在《乡土中国》里写道,“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虽然现在社会更加现代化、多元化,但回乡过年依然是大多数人的首选。腊月二十八晚上,一家三口乘坐T9664次列车,夕发兰州,途经白银、中卫而朝至平凉,历时11个多小时,好在女儿买的是软卧,一觉睡到列车员提醒该下车了。女儿说,和我一路旅行回家过年就是好,不光心情好还长见识,尤其是一路上我补齐了她所缺失的“家乡风土人情”课。
二十九早晨6点39分,绿皮火车正点到达平凉站,虽然天还没有亮,但比兰州暖和,没有冻脸冻手的感觉。站前广场出租车横七竖八地停放着,拉客声此起彼伏,一问方知原本5元钱到家的起步价,现在却涨到了10元。以前花钱不眨眼的女儿都嫌贵,拉着我上了1路公交车。其实,平凉的公交从车辆到服务都挺好,而且从2018年在本省首家实现了微信刷卡乘车。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位同事出差去平凉,很吃惊当时的县级市居然有两路公交车,因为他从小生活的城市是没有的。其实是他不知道,当时平凉是甘肃省最早通公交的县城。
回家洗漱完毕,垂涎平凉羊肉泡已久的女儿早就等不及了,便陪同爷爷奶奶一起直奔泡馍馆。稀里哗啦一碗羊肉泡下肚,感觉像坐飞机落地一样踏实。话说家乡有很多美食,大多数人把羊肉泡列为首选,我却独爱饸饹面或臊子面。一碗“大汤肉”饸饹面或是“油汪汪”的臊子面下肚,感觉比任何山珍海味都享受。一来二去,老家的人都知道我爱吃面,到哪家去拜年,都会先端上一碗面让我一饱口福。
吃完羊肉泡,就直奔宝塔梁早市买菜。现今,平凉市正在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蔬菜水果必须进店入市,马路市场几乎绝迹。宝塔梁早市因为离宝塔公园近,晨练的人们在公园锻炼后,顺便买菜回家,这就成了宝塔梁马路市场得以生存的主要原因。我喜欢逛马路市场,一是蔬菜水果新鲜便宜,应有尽有;二是可以听到各种平凉方言的叫卖声,感觉非常亲切接地气;三是置身马路市场,不光空气新鲜通风良好,还可以在砍价还价中体味劳作者的成就感,回味我的田园生活乐趣。
大年三十上午,依惯例是回乡下祭祖,女儿听后一定要随同前往,她想亲身体会一下《再忆年味》中所描写的祭祖场景,我当然是欣然应允。供品是女儿从北京带来的“稻香村”糕点、兰州特产和水果,路过桫椤乡街道时正好逢集,又买了些地道的桫椤小吃,色香味俱全,非常的丰盛。
这天,天公作美,黄土高原上白云悠悠、和风拂面,冬小麦已经返青,一派“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庄户院前停满各色车辆,可见回家过年的人不少,说明年的吸引力还在;公路两边的白杨树上挂满了大红灯笼,衬托出红红火火过大年的热闹气氛,这在往年是没有的;满脸笑容的人们开着车在集市上采购最后一次年货,一般都是置办一些鞭炮、纸品或是兑换新钱之类的,重要的年货肯定早都备好了;不买年货的也顺便出来散散心,见见亲戚朋友,因为农村的集市就好比城里的茶屋和公园,是访亲会友的地方。
总而言之,过年的喜庆气氛飘满了整个桫椤塬,使得平日里人烟稀少的塬上车水马龙,一派繁荣;空巢老人为主的村庄人声鼎沸,有了活力。因为还要返回五十公里外的平凉城里,我无睱四处走走去深入了解家乡的变化,更不能细细品味家乡的年味还是不是那么醇厚,但懂我的女儿用手机记录下了视野所经过的一切。
在绿油油的麦田中,我按照当年跟着父亲学到的流程,虔诚地完成了祭祖的所有议程,虽然鞋子上裤腿上粘满了家乡的黄土,但此刻的我内心却是满满的踏实感、成就感。因为,往年都是我一个人回乡祭祖,今年还有女儿随行,让女儿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相信这会给她今后的人生带来好运的。
家族的其他兄弟都随着儿女进城过年了,留守在老家的是我的二哥。车子一进村子,二哥的电话就来了,让我事毕后到家里吃饭。不用问,肯定是嫂子做的正宗的桫椤臊子面,我和女儿一人三大碗还没吃够。但是,老家里有个讲究,年三十这顿饭不能吃得太饱,意思是年年有余啊。
按照规矩,三十下午才能贴对联、放鞭炮,意味着年就正式开始了。今年我写的对联是:猪卧阶前知地暖,鹊登梅上唱春明。横批是:年丰人寿。翻过年老父亲就八十五岁了,祝愿父亲健康长寿。
三十晚上的情节在《再忆年味》中已经写过了,这里不再重复。从初一开始,走亲戚拜年忙了个不亦乐乎,女儿跟着我一天吃好几家饭,嘴上说不能再吃了,但家乡的美食让她欲罢不能,拿着筷子的手不听使唤,笑言每逢佳节胖三斤,只能回北京再减肥了。不过,这个年女儿还是从中得到了不小的收获,比如,认识了很多长辈、添加了同辈的微信、收到了很多红包。更重要的是,她体会到了做父母的不易,学会了怎么尽孝,怎么尊老爱幼,怎么心怀家乡不忘初心。
年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除去吃喝,还有很多的礼仪习俗值得回味。回到老家时,听说现在每个村都在办社火,一是因为大家手中有钱了,但精神生活缺乏,村里便通过举办一些娱乐活动来丰富村民生活;二是每个村进城定居的人员不少,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村委会要通过组织社火吸引同村人回家过年。但是,按照习俗,社火只能在正月初九才开始演出,初六就得返回上班的我是看不上了,正好留点念想吧。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年,长大了,过年就成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背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回乡过年,又要背着沉甸甸的责任奔向工作岗位。年虽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但生活还得继续。我总是在想,过年是为了什么?答案就在你对年的期盼中,就在你对年的敬畏中,就在你对年的一点一滴的记忆中……
我仍然期待着下一个年,期待着下一次的团聚。我希望,门上的对联依然鲜艳齐整,字迹遒劲;窗外的大红灯笼依然高高挂起,迎风飘扬;村子里的社火依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餐桌上的臊子面依然原汁原味,十里飘香;父母在年就在的感觉依然记在心头,没齿难忘。我更希望,这些乡土中国的记忆符号永远不会消失;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永远留住那一份“土气”,记住那一缕“年味”!(桫椤同乡王文远先生提供了部分原生图片,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张强(康桥),男。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家乡》《飞天》《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