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未被善待的人,最能发现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这是电影《芳华》里我印象很深的一句台词。电影以文工团女兵萧穗子的口吻和视角,叙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的一段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刘峰和何小萍,两个善良却命运坎坷的人。
刘峰是文工团的“活雷锋”,去北京出差要帮战友带大包小包的东西,吃饺子时破了的饺子都是他的,炊事班的猪跑了要他帮忙追,唯一的大学进修名额让给了他人,战友结婚还要帮忙打沙发······脏活累活都是他的,好事还愿意拱手相让,时代铸就了这样的 “活雷锋”,在文工团他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儿搬。也许是他太好,太善良了,以至于大家都习惯了这样的存在,把刘峰的善良当做理所当然,在内心甚至将他符号化了,觉得刘峰这样的人就该为大家服务,就不该有私心。所以,当刘峰在听了邓丽君的歌,终于鼓起勇气向林丁丁表白,并强行拥抱她后,被看到的战友认为是林丁丁“腐蚀”活雷锋。而在林丁丁心中,“活雷锋”的形象也轰然倒塌,就像她跟郝淑雯说的,“别人都能摸,就他不行,不为什么,就因为他是活雷锋”。可见,当一个人的善良成为标签,成为符号,带来的不见得一定是好处,可能更是负担,更是枷锁。当对你的道德要求加高,你再想做普通人的事也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你是“活雷锋”,是楷模,所以你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榜样的要求,都要有高度,也就是说,要维持你“活雷锋”的 形象,远比建立它更难。
更何况,刘峰的善良更少了些锋芒,少了些原则,一般人在不触及自己利益的前提下的善良已为人称道,而刘峰更是损及自己利益成全他人,在抗洪救灾扭伤腰后把上级给的进修名额让给别人,自己甘做“万金油”,在文工团继续打杂,放弃了大好的前途。虽然有不舍林丁丁,不想离开文工团的因素,但这份牺牲也算大了。
再说何小萍,从苦难的家庭来到文工团,本希望命运能被改写,却还是免不了被欺负被忽视被嘲笑。先是报到第一天因为体味重被郝淑雯嘲笑,又是“军装照”事件,“假胸罩”事件,因为体味大男兵不愿意和她合舞······她就是一个生活在文工团底层的人,承受了不解和嘲笑,却一直默默隐忍。而刘峰的关怀,就像一束光,照进她黑暗的生活。刘峰像对其他人一样地对她好,却因为这个姑娘从小少被善待,而被她格外珍视。也许正是“一个从未被善待的人,最能发现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刘峰即将被下放,只有她去送他,那个漫长的军礼,有感激,有不舍,也有爱情吧?这种难得的善待在何小萍心中被酝酿成淡淡的喜欢,却一直埋在心底,未曾说出。
越战来临,刘峰和何小萍都上了前线,从此,影片画风陡转,从浪漫抒情到残酷现实。刘峰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膊;何小萍为了救人成为英雄,却因见多了战争残酷加上坎坷生活,经不住突来的赞美而精神失常。在文工团最后的慰问演出中,何小萍听到熟悉的《沂蒙颂》,那是刘峰与她合作过的舞蹈,她独自来到屋外的空地,翩翩起舞中恢复了正常。
善良的刘峰在战争结束后继续生活,却屡遭挫折,纵然这样,在很多年后文工团成员再聚会时,岁月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痕迹,唯有刘峰和何小萍神情温和,对他人依旧温和以待。也许善良不能让你收获什么物质回报,不能保证你大富大贵,但内心的富足,安宁是替代不了的。
关于人性本善或本恶的争论,自古就未停息,善良也许不是本能,也许是后天习得,但在善良不被珍视的情况下还能否坚持善良,在善良被忽视的情况下能否保持本心,就是一个值得权衡的问题。同时,也该反思自己,自己是否善良的过了头,是否失了原则,让了底线,你的善良,必须带有锋芒!坚持善良,不是因为我们要获取什么,在这个利己的时代我们也许更应该有些不为什么的追求,内心的淡定从容是汲汲然于小利所换不来的。善良,自足,温和,从容。人生在世,也许“立德、立功、立言”,是很高的追求,但我们也可以做平凡的小事温暖周围的人,给处于困境的人力所能及的帮助,给淡漠的人情带来一些温暖,也许对自己只是小事,但对他人可能就是莫大的安慰。做一个善良的人,在寒冷的冬天,犹如掌心化雪,滴滴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