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荡的春秋未期,有一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人,他出身寒门,但他却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他的人生跨度比较大,他是治国良臣,在危难时刻陪越王为奴,进退有度,为国家换得一线生机,他是兵家奇才,带领越国军队灭掉敌国,帮越王复国后却急流勇退。
隐退后投身商界,同样成为了商业奇才,三次积累财富,又三次散尽家财与民共享。
无论是军师,国师,商人还是慈善家,都离不开他谋略上的正确选择和为人处世的大格局。
1.逢恩师遇良友,人脉圈子强大
范蠡在他七岁时,父亲将他送到秦穆公的孙子百里潭门下学习。也就是在那里,他认识了朋友陆通,在陆通的引荐下,后来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计然。
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他学到了治国安邦的谋略和剑术的精髓。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文武双全。于是他心中的志向也渐渐明朗,那就是要成为像姜子牙,管仲那样的一代名臣,辅佐明君,成就霸业。
理想是丰满的,可现实却是骨干残酷的,当时楚国君王荒淫无道,政治环境也是一片混乱。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就是在那时,他认识了楚国大夫,南阳县令文种。
文种同样是一个有政治眼光和满腹才华的人,他乡遇知已,文种感觉范蠡知识渊博,见解独到。而范蠡也同样感觉到文种是一个心怀苍生,有着共同语言的真朋友。
2.跟对上司,陪越王为奴重创霸业
四年后,文种辞官和范蠡一起去向越王谋职,越王允常对他们二人只是优待,而并非重用。
越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要为自己的儿子储备人才,也为越国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范蠡见得不到重用便提出到各地考察,了解国情民情,越王随即批准。
经过五年的考察,他积累了不少的政治资历,也了解了许多当地的民俗民风。
后来,越王允常病了,允常此病再也没起,于是范蠡被召回。第二年,勾践即位,成为越王,此时的越国举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片哀思之中。
也在此时,吴王攻打越国,战斗中,吴王因伤势感染而亡。太子夫差决定向越国复仇。
后来夫差继位后发誓要用三年的时间为父报仇。
到第三年时,勾践却要先发制人,任由范蠡如何劝阻都无济于事。
注定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越王不得不向吴王投降。就这样,范蠡选择了和越王一同前往吴国,做了吴国的奴隶。
范蠡的忠义之举,就是忍辱负重陪着勾践为奴,并为越国换来一线生机。
有一天,听说吴王生病的消息,范蠡献计叫勾践去夫差面前表演一番。于是,勾践跟夫差说自己幼年时曾学过医,懂些偏方,可以为夫差看病。
勾践为夫差把了脉,并观看了粪便的颜色之后对夫差说,大王只是肠胃紊乱,教其只要吃清淡的食物,腹痛就会消失。
果不其然,夫差病好了,他深受感动,于是便放了勾践和范蠡。
回国后,范蠡和文种开始制定各种削弱吴国的政策,向吴国进献美女、物资等。以此让夫差沉迷酒色之中,而越国内部开始加强士兵的日夜操练。
公元前482年,越国兴兵讨伐吴国,连着几番征战过后,吴国终于惨败。
越王勾践在范蠡的辅助下,再一次创就了自己的霸业,范蠡的心愿得以偿还,他也想换一换另一种活法。
3.功成身退,投身商界再创辉煌
辅助越王成就霸业后,大家都认为范蠡从此就会安享荣华富贵时,谁料他却提出辞行。越王无法挽留,也只好任其归去。
范蠡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任何事情都有其发展规律——盛极必衰。况且他也深知越王勾践的为人,没有了利用价值,就什么都不是了。
对于聪明的范蠡来说,他自己选择放弃离开越国,才是明智的选择。
他离开越国,来到齐国的陶邑,因为这里适合经商,在这里开始时,他本小利微,只做些粮盐买卖。
后来范蠡找到一个叫姜子盾的商人,与其合作,组建自己的一支马队,运送货物,就这样赚了一大笔钱财。
从此以后,他有了足够的经验后,越做越大。几年下来,他成功积累了巨额家产,成为当地的首富。
获得巨大的财富后,在天灾人祸来临时,他将自己的财富捐给颗粒无收的百姓,他仗义疏财,淡泊名利,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好人一生平安,范蠡的一生可以说是富贵到老,88岁无疾而终。
总之范蠡的一生,进可封侯拜相,退能富可敌国。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他好的选择和格局。
所以人的一生中,面对选择尤其重要,须三思而行,选择大于努力,格局决定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