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礼记·大学》也如是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说的都是,何之为人。“人”字很容易写,仅仅两画,一撇一捺;但是也难写,轻巧两笔,却要稳稳立住。那要究竟如何稳稳立住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字。
孔子对自己的描述,起点和基点在于学而后立。通过广泛而大量的学习和实践,摸索并梳理出自己的做人原则和人生目标,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找到“我”的定位),确定人生战略。尔后,再在践行中不断调整来解决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惑”,以至于“四十而不惑”。
礼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欲明德于天下者”的总结描述,其起点和基点在于“格物致知”。通过细究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继而通过完善对自己的认知,明确“我”的定位,确定人生战略。
可见,人生的战略是需要不断的成长和完善,不是某一时刻“顿悟”后的一锤定音。
然而,当明白“我”的含义后,我们要如何去执行我们的人生战略呢?关键在于,确保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为目标服务。积极行动,不断复盘,对无益于目标的行为做“断舍离”。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我们总会遇上各种干扰和诱惑,使得我们对无法坚持目标,总有取之不尽的“振振有词”。其中最难抵抗的,恐怕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通融”,比如:我已经坚持了这么久了,这一次不这么做也没关系吧?接下来,我们都会明白会发生什么。就拿大家最熟悉的“减肥”来说,复胖通常都是开始于“偶尔就这么吃一次”的甜蜜诱惑。
人生是一场大课题,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希望我们的人生之河,都能在经历一开始的狭窄艰涩,经过奋力奔腾前行,流过巨石,飞跃悬崖,最终汇入浩渺的大海,自由自在而永不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