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迈是一个遍布寺庙的地方,在大街小巷,随目可见的佛塔与汽车,摩托车,突突车......形成一幅清迈独有的图景。
无梦寺(Wat Umong),又译作“悟孟寺”,在清迈大大小小的寺庙中,论名气,论规模,论历史,都不会是她排榜首。可是这座寺庙,不但有着独特的名字,更同时具有独特的内涵与神韵,会让人至今对她的灵犀相通念念不忘。
无梦寺(Wat Umong)的泰文意思是甬道、洞窟,名字起源于寺里一个非常特别的建筑。在泰国的寺庙建筑中普遍都有佛塔,但是无梦寺是依山而建,在露出地面的高大佛塔下面,是一层又一层的甬道,像幽秘的地下隧道。从外面看,青苔遍布的古旧城墙有三个至多一人高的入口,走进去就会发现都是相通的洞窟,一个个佛龛供奉着一尊尊佛像。
传说当年泰国兰纳王朝强盛时,很多佛学高僧在这里面潜心修行。今天,当地络绎不绝的信众们,与三三两两的各国游客,都沿着狭窄的甬道,经过顶上仍然清晰可见的人工凿痕,默默走到佛像前,或虔诚的跪拜,或静静的伫立,在洞窟上孔洞们漏下的点点自然光线里,好像也成为一尊尊的雕塑……时针似乎就停留在这幽暗而又光明的一瞬。
走出甬道,沿着渗满历史痕迹的斑斑青苔石阶一步步拾级而上……
终于走到台阶之巅,高大古旧的佛塔就静静矗立在如茵绿草地。绕着高高的佛塔走上一圈,猛然想起脚下的草地下面就是刚才走进去的洞窟甬道啊,一种奇特的感觉涌上心头。
无梦寺的四周环境,就是“安宁清静”这四字的诠释,连寺里面动物生灵的精气神都特别不同:气定神闲的大公鸡站在寺庙前若有所思;大黄狗立在汽车上悠然自得,黄袍僧人习以为常地从它旁边走过。
无梦寺的游人并不多,估计是因为由于地处城郊,又不是旅游攻略上的热门景点缘故吧。或许正因为没有过度的旅游开发,避免了摩肩擦踵的喧嚣烦杂。行走其间方可慢慢体味安宁自在之景,逐渐领略无梦寺宁静致远的境界。
看一看寺庙树林中的佛像们,历经岁月洗礼,斑驳青苔中并不完整的身躯,甚至只剩下头颅,不变的仍然是原来的神态气韵,或低眉沉思,或禅定微笑……
我想起台湾作家蒋勋老师在《无梦》一文中,描述清迈天光微明时,僧侣队伍入城乞食场景时的感叹:
“然而修行的路上,或许就是如此吧:有的人稳定精进,有人走的犹疑彷徨,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然而,或迟或早,都在修行路上。一旁的讥讽嘲笑其实都无意义,反而耽误了修行。”
是的:无梦非无梦,悟道在当下。
清迈的无梦,并非是说不需要有梦想。
而是:
无论是哪一条修行之路,不管是凡夫俗子,还是出家僧侣……只需专注当下,何必好高骛远;只需坚定前行,无论风雨险阻。
“宁静以致远 ”的中国名句意境,在泰国清迈的无梦寺同样能够生动展现,充分体现人类文化的相通性。
安宁自在,是通往无梦的幸福之境。
只是,这世间有太多来去不定的浮云,会蒙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有时候看不到最需要的,其实是阳光。
于是,在清迈这一个安静清净的无梦地,可以在佛塔下,在滨河边,乃至美萍饭店1502房间的窗旁,慢慢去找寻属于自己的风景;静静坐下来,让清迈的阳光,照进久已渴望的心田。
以后,每每忆及清迈时,闭上眼睛,素贴山的清凉气息似乎迎面而来,无梦寺此起彼伏的蝉声恍惚在耳边响起……
那一段“伊人有歌,清迈无梦”的旅途,让我更清晰明了:
喧嚣红尘中,无论快与慢,只需继续安静走自己的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