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进化论》的作者阿兰*德波顿,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是公认的才子。《爱的进化论》于2016年出版后就畅销全球,在中国出版后获得蔡康永的强力推荐。它以哲思故事的方式讲述了男女主角从完美的浪漫相识,到进入婚姻后在各种琐事和压力下成长与进化的故事。
男主人翁拉比是黎巴嫩移民,从小失去母亲,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一个工作派对上结识了同样出生单亲家庭的女主人翁科尔斯腾。科尔斯腾娇美、自信、有主见,对拉比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而拉比谦恭有礼,富有东方风情,也是科尔斯腾的梦中情人。两个人一见倾心,很快在相识半年后,步入婚姻的殿堂。
扩大的格局
故事到这里,好像让我们看到了“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般完美的结局。可是好景不长,他们在结婚不久后的一次购物时分,竟然为买什么样的杯子大吵一架,拉比宁可绷断关系也绝不退让一步,科尔斯腾觉得拉比不再像婚前这么疼爱自己,由此无比失落。至此,小说似乎给了每一个对爱情有完美主义梦想的人当头一棍,难道这个世界,真的不存在完美的婚姻么?
这或许是困扰在每一个对爱情有追求的人心中一个恒久的问题,每次当我们不被理解时愤恨,不堪重负时争吵,不得满足时埋怨,我们都试图挣扎着离开一段关系,因为我们相信还有更美好的东西在等待我们去发现,更圆满的关系召唤我们向前行。可是当我们把无数段关系剖析出来,或许又会绝望地发现,人生的轨迹在冥冥中无限循环,我们或有着和拉比和科尔斯腾相似的痛苦来源。
那一次争吵里,拉比和科尔斯腾表面上都只是维护自己的观点,希望自己的主张得到采纳。可其实,在更深层次上,有一种隐秘的心情在反复作祟。他们都希望对方用退让的方式来坚固“自己是被在乎的”信念,越是想验证却越是陷入两人循环论证的死结,彼此几近抓狂。
很多人可能会不解,除了分歧中的退让,确实也没有更直接和显然的方式证明“你爱我”了呀?难道用金钱和性来衡量爱的深浅么?每个人财力不同,精力也不同,而退让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做的。如果对方连这都不愿意去做,那怎么算爱我呢?而如果退让是唯一的方式,又怎么破除循环论证的困局呢?
很遗憾,我无法给予标准答案。但是,有一套心法或许可以借鉴。就是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感受爱、读懂爱,有能力切换到“大人”模式,让彼此不感觉委屈。
在这场争吵里,拉比和科尔斯腾显然忘记了布置一个温馨的家才是他们共同的目标。随着争吵的升级,他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自己需要被关爱。在进入婚姻之前,他们实际上并没有把彼此纳入到自己的格局里,要不然对方的需求怎能不成为自己的需求,对方的难过怎能熟视无睹?他们一如孩子依恋着父母那般地依恋对方,而没有准备好去切换依恋关系中的角色。
在恋爱时,即便是扮演大人的角色,也并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可是当进入婚姻之后,两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跟对方绑定得非常紧密。这对两个人快速在大人和孩子的角色中进行切换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扮演大人的一方,要能够敏锐地体会孩子的情绪、花费心思妥帖地安抚孩子、运用智慧巧妙地引导孩子,去消化和转换你们关系中坏情绪,满足彼此的愿望,让对方感觉不委屈。
在具体遇到分歧需要彼此退让的过程中,你们可以商定,为了打造一个令人羡慕的爱情样板,两个人轮番谦让。为了给男生表现绅士的机会,男生可以退让两次,女生让一次。不过退让的人呢,有一个特权,向对方提一个小要求,以获得心理补偿。
只要你们把彼此纳入自己的世界,你们就能在一个更大的格局里看到你们关系开始良性互动。你们不是对方的敌人,不是单纯地向对方索取或要对方证明什么给你看,你们是混然一体的、动态平衡的、精密互动的。
勇敢的诚实
在拉比和科尔斯腾的关系里,还有一剂致命的毒素,就是拉比的完美主义。拉比不能直视完美的恋情被现实摧残和破坏,就干脆毁坏和绷断这种关系,以此保存内心的美好。这剂毒素不是针对科尔斯腾的,它对拉比可能更致命。如果他错过了科尔斯腾,拉比可能还会遇到完美情人,但更有可能的是,他每次都因为无法进入亲密关系,而最终封闭心灵,选择孤独。
面对残缺,这是一件无比需要勇气的事。因为关系的残缺,可能预示着我们本身的不完美。而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是一件极其痛苦和折磨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大脑有一种“合理化倾向”,就是为了避免认知不协调而特地发展出来的功能。没有这样的功能,我们甚至可能无法生活。而心理学的很多研究也表明,不少拖延症患者正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在开启一段关系或者做一件事儿的时候,往往需要花费巨大的心力去说服自己,为了克服潜在失败给他们自信可能带来毁灭性打击的恐惧。
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一定会碰触到我们的软弱和最深恐惧,就像科尔斯腾会跟拉比因为晚上是否关窗睡觉而争吵,却不敢告诉对方,开窗会让她不得不痛苦地直击曾经的炮火连天带给她的恐惧;又像拉比会因为科尔斯腾把家里打扫得太过井井有条而争吵,却不敢告诉对方,他感觉到自己的事业没有建树家庭依靠女人,他不想面对这个平庸无能的自己。
诚实,是对伴侣而言的,表达自己的崇拜与厌恶,表达自己的痛苦与愤怒。诚实,也是对自己而言的,直面自己的恐惧和无力,直面自己的错误和卑鄙。
小说里的拉比,一开始并不能够接受自己的无能,当工作不顺心的时候,回到家里依然倍感压抑。当科尔斯腾试图想帮助拉比从工作上的不如意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她畅想着一次旅行,说着隔壁家的孩子去私立学校读书的情形,没想到这竟成为了压垮老牛的最后一根稻草。一番激烈和莫名的争吵之后,拉比有了很多男人同样的选择:出轨。
浪漫的邂逅,风流的一夜情,拉比对于这一切完全没有抵抗力。但原本拉比觉得这场风花雪月会随着出差回家而终结,没想到热烈的情人却在他回家后不断联系他,向他诉说自己的情愫。终于,拉比面对辛劳持家、日夜照顾2个孩子的妻子,再也无法漠视自己的无能、懦弱和不忠,他主动结束了婚外情,与科尔斯腾一起接受了婚姻咨询。两个人在跟咨询师的对话中,把多年的埋怨和积压的委屈通通诉说了一边,拉比也在这个过程中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并决定开始自我完善的旅程。在他们结婚十四年的那个纪念日,拉比为科尔斯腾精心准备了一份昂贵的烛光晚餐,并且重温了两人美好的性生活。
内心的渴求
弗洛伊德说,爱是性的需要,欲的诉求。荣格却认为,爱是人类解决终极孤独唯一完美的方案。随着社会的越来越包容,非婚姻形式的广泛接纳,我们的欲望已经不必再诉诸婚姻。那么,如果荣格说的不错,平淡如水的婚姻就并不失败,恰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胜利之后留下的看似无奇的战利品。正如陈奕迅的歌在发音低平处往往最难以掌控气息和吐字一样,平淡的婚姻对我们自身的考验是巨大无疑的,恰似一场英雄之旅。这也正是本书作者想要向我们的传达的思想吧。
我们一旦选择了婚姻,就选择了永不停歇地前行。我们的生命像是从炽热的恒星被压缩成极高密度的白矮星,一刻对抗不住压力,便将坍缩成黑洞。即使如此,依然有人选择了婚姻这条路,并且一路走到了终点。或许因为终极的孤独太可怕,也或许因为爱才是我们内心最深的渴求,当我们走上英雄之旅的那一刻,爱与进化本身就成为了生命的意义。
BBC曾经公布的幸福报告中提及,那些年迈的老夫妻能感觉到的幸福感远超热恋的年青情侣,这份幸福或是上帝的厚礼,藏在生命的尽头。但愿每一个向往爱情和婚姻的人,能够在爱里预见自己,完成进化和挑战,并最终实现自己内心最深的渴求,成为自己和爱人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