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爸爸,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细数了父亲缺位对于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更强调“中国家庭,很多都是‘丧偶式育儿’”!
其中一个事例留有很深的印象:浙江瑞安市蔡笑晚是父教倡导者,他的六个子女,均从乡村走出,考入国内外一流学府,更在国际取得辉煌成就。
当媒体问他育儿秘诀是什么的时候,他说,“把父亲角色当成事业经营。”
文章并没有详细描写蔡笑晚培养孩子的细节,但是,通过他坚定地认为必须花时间陪伴孩子这一点,就可以感受到他对孩子的用心与耐心,成了他长久坚持参与孩子成长的动力。
-2-
养不教,父之过。
显然,三字经里的这句话,已经表明父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自古即有,但是,当今时代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影响,看得越来越重。
台湾心理学者王浩威在一次公开课中谈到,社会结构的变革,大家族系统的瓦解,家庭经济压力的增加等现实问题,催生了父亲的缺席。而很多年轻父亲并没有很好的学习榜样,因为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同样可能面临一个现实——父亲角色的缺失。所以,并不是年轻的爸爸们不愿意参与孩子的抚养与教育,而是在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干脆挑赚钱养家这件事比较容易。
陪伴孩子需要调动成人的所有智慧,因为孩子并不会安静地老实待着,尤其是一个婴儿,他/她需要与父母互动,需要通过父母来认识这个全新的世界。在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好奇和未知,很多他们的问题对于父母来说可能都是陌生的领域。于是,相较于此,工作就成了熟悉的舒适区,也自然成了逃离养育的最佳避难所
-3-
无独有偶,最近在看李子勋的书,他也提到了关于父亲的话题。
很多父亲会把教育孩子理解成一种管教,并将其当成自己的一个责任,怕孩子因缺乏教养被说自己失职,而失去了爱孩子和与孩子沟通的能力。李子勋强调“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情的过程”。
李子勋提出父亲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三个关键期:
第一个关键期:在孩子2岁以后,父亲需要介入母亲与孩子之间,帮助孩子走出母子共生。
第二个关键期:孩子6岁时,父亲需要积极参与家庭的互动和规则的建立。
第三个关键期:孩子进入青春期,父亲则要对孩子的独立意识给予更多的认同与接纳。
当然,所有这些的基础,就是夫妻恩爱,关系良好。
-4-
回到自己身上。
记忆中,自己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父亲因为需要培训去外地,而身为医生的他也总是加班,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于是,总是感觉和父亲关系并不是很好,经常与他发生争执。
当年的我,还暗暗发誓,将来成为父亲之后,一定不会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
可是,当自己真正成为父亲,渐渐明白了父母的不易。
在参加萨提亚家庭治疗工作坊中,绘制家谱图的时候,面对咨询师的询问,竟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很多熏陶,例如他对我喜欢读书的支持,在当时并不宽裕的生活,坚持给我订阅杂志和购买书籍;他对于病患的仁心医德也无形中感染了我,潜移默化地促使我走向学医的道路;而我也秉承了他朴实真诚的待人处事的风格等等……
-5-
于是,面对女儿,我也给自己拟定了一个小小的目标:坚持为她写信,记录她成长的点滴。
我也曾顾虑,担心自己学习心理学,却处理不好亲子关系,反而让人笑话。但是,随着女儿的出生,自己越来越坦然,陪伴一个生命的成长不是一场比较,没有标准可言,我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成长的速度,跟上女儿的成长速度即可。
所以,我会翻阅很多育儿的书,了解新的育儿理念,慢慢去实践,去了解女儿的特点与需求;同时,也重新拾起儿科学的教材与小儿推拿的书籍。
未来充满未知,对未知保持好奇,向好奇注入关爱!
这就是我此刻能想到的,对女儿的成长来说,可能比较理想的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