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的不是女性的闺中之事,讲的是小时候,我们借助大自然,自娱自乐的一些玩意。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中渡过的,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对童年的趣事很是模糊,直到最近看了《闺阁里的那点春风》,它就像我童年回忆的“药引子”,打通了它的每一个经脉。该书以女子的青春年龄为顺序,描画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闺阁生活画卷。我是第一次看这样的书,便产生了许多(强烈)共鸣,想来是与此书有缘。所以此书所呈现出的女子闺阁童年时光的游艺与我的经历很是相像,比如:斗草、扑蝶、毽子、风筝等等。一样的玩法,只是其中蕴含的意义没有那么多。
关于斗草,书中描绘有“文斗”和“武斗”,这些我并不曾听说。只记得小时候,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取三棱草茎一根,两人各持一端,劈为一半,至中心点后交换一股,再向两边撕拉”,1成了不同的形状,倘若撕坏了,重新再找一根再继续玩儿,我们只是觉得有趣,没有书中描写的“若劈成‘H’形,预示将来生小厮(男孩);若劈成‘◇’形,预示将来后丫头(女孩)”。2我想大概是因为历史久远,这些意义没有遗留下来罢了。
扑蝶也是我童年中的趣事之一,虽然不如书中那般优雅,但却是我们孩提时代不可抹去的一笔。三四月份是我们那儿蝴蝶最多的时候。早上去上学的时候天气还稍冷,都穿着略厚的外套,到了中午放学时,便觉有些热。不管男孩女孩都把外套脱了拿在手上,此时路边飞舞的蝴蝶格外惹人眼,我们便瞅准一只飞得慢离自己近的,把外套展开扑上去。没有经验的孩子,多半是扑空中飞的,而“老练”的会趁蝴蝶停留在草丛中,再拿衣服往草丛是一盖,蝴蝶就到手了。有趣的是,若是我们特别喜欢某只蝴蝶,但会穷追不舍,不停地拿衣服去扑它,时不时还摔个趔趄。
说到毽子,便让我有些兴奋,因为这是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生活的,也是任何年龄都可以用来娱乐的。那时农村的孩子,没有布娃娃,没有玩具车,甚至连动画片也很少有(看)。踢毽子便是我们最大的乐事之一了。毽子都是自己做的,让大人从家里翻出来一枚铜钱,我们便如获至宝,再从哪里弄点儿布,用布把铜钱包着,继而用针线缝起来,有的女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会自己动手缝。然后,就找来一些细管,一般都是打吊瓶上的管子,剪掉两三小段缝在包着布的铜线面上。最后就是找鸡毛了,我们平时都会留心哪家杀鸡了,最好是公鸡,因为公鸡鸡冠(尾巴)上的鸡毛是最漂亮的。把捡来的鸡毛插进细管里,一个毽子就做好了,从此它便成为我们随身带着的“玩具”,一堆孩子聚在一起,通过黑白猜,分成几组比赛,看哪个组踢得最多。玩法也颇多。一般都是边走边踢,难点的有站着不动一只脚踢,还有更难的,两只脚对踢或者一只脚前后对踢。我们的母亲那一代基本上都会玩儿很多花样儿。
到后来,又有另外一种毽子,说它是毽子是因为它也是足尖上的玩物,但是做法和材料都是不一样的。这种毽子是用方便面袋子做的。事先收集一些方便面袋子,然后撕成一条条的,从一端把它们扎在一起,用火燎这一端,这样就不会散了,也(便)做好了。袋子越多毽子越饱满,实在没有也可以用其他的袋子代替,五颜六色的,甚是好看。
我也亲手做过风筝,但是没有一个成器的。那时候都是用报纸做的,即便是报纸也不是常有的,用很簿的篾片支撑。当时我们那个地方有一个茶山,很多孩子都跑到山顶上放风筝,也有在田埂上的,那样比较安全,风筝不会挂到树上。胆子大点的女孩子更喜欢去河边,光着脚丫站在水中,手里拽着风筝,让我们这些胆子小的很是羡慕,但终究是不敢像他们那样,怕被河水冲走了。
小时候也玩儿过虫,在我们那叫“丁巴蜈”,它的背部有黑色的也用(有)绿色的,炎热的夏天爬在树上,而且还比较高。都是男孩子爬树摘下来,我们用很细的针线拴住它的一只腿,就这样拿着让它飞,却怎么也飞不出我们的手。有时候我们会把它放在耳朵边,因为它飞的时候,煽动翅膀会带来些许的风,虽然很小,但总比自己摘片大树叶拿在手里不停地扇来得轻松吧,这大概也是莫大的趣事了。
除此之外还有打沙包。沙包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找来几块好看的布,缝成一个六边体,但是要注意,缝好第五边的时候不要忘了往里面装东西。有装玉米粒的,有装稻子的,有装麦子的,大部分都是装沙子,因为这样打在身上不疼,不能装得太满,也不能装得太少。最后再把最后一块缝好,这样一个沙包就做好了。叫来一群伙伴,大家分成两组,找块场地,划三条线,且叫它们“左线、中线、右线”吧,两条线间距应该相等,而且距离不能太近,太近了不好玩儿,一般不能少于两米。其中一组的人站到中线附近,另外一组的成员再分成两队,分别站到左线和右线,其中一个队的成员拿一个沙包,从左边扔到右边,或者从右边扔到左边,而站在中间的那组人谁要是不幸被沙包砸到,那么他就“死”了,这个组就要被扣一分;要是谁接住了沙包,那么这个组就加一分,把刚刚死了的同伴“救活”,那么他就可以重回“战场”,一直到这个组的所有人都“死”了,便换过来玩儿。
说到这儿我想起来一件事。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在课堂上,我的同桌给老师告状说我在织毛线。现在想来,织毛线也是那个时候女孩子特别值得拿来炫耀的一门技术。看着大人们把手中的一团团毛线变成身上衣,女孩子的眼里总有一丝崇拜之情。家里总会有不用的毛线,我们便拿来玩儿,但是大人们是断不会把签子给我们的。我们也有招儿,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有大的扫帚,用细竹子做的,我们便从扫帚尖上折两根最细的当签子用,学着大人的样儿把毛线缠在签子上面,大人们也乐意教我们如何织。那时候,仿佛会织毛线也是长大的标志,而哪个女孩子会织个钱包什么的,大人便会夸她,也让同龄人羡慕不已。我想这和古代对女子的“女红”要求是有些渊源的吧。
还有跳皮筋、玩儿泥巴、跳房子等等。太多太多,童年的趣事,可能是因为在农村,总会有一些以前的乐事从老人那里传下来。还有一件值得提的事:小的时候,大人告诉我们不能用手指月亮,说用手指月亮,月亮会割我们的耳朵。要是不小心指了月亮要对着它说“对不起”,这样月亮就会原谅我们,不会割耳朵了。我记得当时我们的村里有一位老奶奶,她的耳垂有一个豁口儿,大人们就吓唬我们说那是月亮割的,让我们对月亮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毕竟是小孩子,好奇心都比较强,我们总是偷偷地用自己稚嫩的小手指着月亮,而且不敢用一只手指,只伸出手指的一小截,指完后马上对着月亮说“对不起”,心中却有一丝窃喜,总觉得是一种突破,做了大人不让我们做的事。现在想来,也觉得调皮可爱。
相比之下,我觉得这些比布娃娃、玩具车等等更能在一个人的童年记忆里烙下印迹。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自然,自然的便是最好的吧。也许是因为我本来就是个很怀旧的人,所以这些事我记得清清楚楚。
这些给我的童年增添了不少童趣,然而对于闺阁中的女子来说,这些成了她们发泄心里压抑的方式。读到这本书的后面,我便觉得自己庆幸,没有生活在古代。虽然我羡慕古代女子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我更恐惧缠足和不自由。我不喜欢自己的生活掌控在别人的手中。可能是因为我生活在当代所以才这样说,要是我生活在古代,没准还会觉得那样很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