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古: 古代典籍。
敏: 勤奋敏捷。
很多时候,人们在谈论到某个成就特别高的人时,看到的似乎都是外部因素。比如说他的家世好,他的父母好,他的学校好,他的老师好,他的公司好,他所在的城市好等等,唯有一点:这些都跟他个人的努力没有关系。言下之意好像是把那个主人公换作自己,指不定还有更高的成就呢!这样的谈话多少带是着几分酸醋的味道在里面的。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孔子说:“我并非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我不过是因为喜欢古代典籍,勤奋敏捷的学习者而已。”
前面我们学到过,孔子把人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分成了“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四个不同的层次。
“生而知之”者属于最上层,叫圣人。孔子没见过生而知之的人,这种人也许有,但他没有见过。
“学而知之”呢,跟天赋没有关系,通过正确的方法,不断地刻意练习后而学有所成者。
“困而知之”,就是遇到困难了,有了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再去学习,这是学习的第三个层次。也还不错,即使不够主动积极,但在遇到困境时没有自怨自艾,懂得找出路。
“困而不学”是最次的,这种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专注于生气、抱怨,跟自己较劲,总觉得自己没有问题,问题的根源在外部,那不是自己能左右或者改变的。
很多时候,人们把别人的成功都归咎于外在因素,是为了能让自己心安理得地继续躺平,不再做无谓的努力,同时也为自己失败的人生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和借口:你看,不是我不够努力,而是我的出生不好,我的学校不好,我遇到的老师不好,我所在的城市不好,我所在的单位不好等等,这些又不是我造成的,所以我没有成功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可是,我们忘了,要建立自己的竞争力,能且仅能改变的就是我们内核:即提升自身的能力。
我们不能因为周围的人不愿意学习,拼命地责怪他们,更不是让自己变成跟他们一样不再学习的人。而是要通过学习让自己不断涨价,让自己配得上更好的。这才是正道。
学习《论语》的第一百六十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