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读这本书?(工作实践心得)
大家好,我是大锤妈妈,在读这本书之前呢,我想简要说一下我为什么开始读设计心理学这套书,
我是一名在互联网创业公司工作的产品经理,目前工作马上6年了,17年入职的我现在所在的公司,之前一直在大公司工作,更注重实际干活,像产品知识方面呢,自身也没太注重,看的一些七七八八杂乱的产品书,就跟看肥皂剧一样,也没学到实际的东西,说来也很惭愧。
17年入职这家创业公司后,非常极其幸运,我所在的公司刚开始完整的系统性的做公司的研发系统,并且非常荣幸的是我们中心有一位高层领导,他本人很喜欢画画,也很喜欢看书,也给很多公司提供过咨询服务,就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也很爱帮助人,很乐于分享自己知识的人,特别像一位人生导师。
17年刚做系统的时候,研发部门之前也组建了一小波,系统也有个雏形,但是整个组织还是杂乱无章的,所以17年6月份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我也是那个时候入职的,我们研发中心就要重新梳理系统,以及梳理公司业务,重整系统,几个研发小组也是乱糟糟的,各做各的,工作方式也不统一,这时候呢,我们这位领导就提出让我们梳理各自系统的概念模型,我当时也不明白概念模型是什么意思,这位领导就给我们集体做培训,之后我们就进行各自系统概念模型的梳理工作,我当时做后台商品系统、后台项目系统以及后台的产品系统。
也是经过几次汇报之后,才最终把系统的概念模型框架理清楚,给每个系统定义了整体流程、涉及的业务角色和职责、每个系统的数据结构,以及系统涉及的核心业务流程,整体功能框架和涉及的交互场景这7个大块,最后我们几个组又进行了对各自系统的概念模型框架的分享会,效果特别好,我们既把自己负责的系统梳理清楚了,又通过分享给别人讲清楚了自己的系统,也学习了解了其他同事负责的系统,这样大家就形成了信息互通共享,对后期工作特别有帮助,对后面入职的新人也有很大的指导价值,新人通过学习我们的概念模型报告就可以直观清晰的了解这个系统。
设计心理学这套书呢就是我这位亲爱的领导推荐的,特别特别的感谢他。希望大家也能有所收获,不管是互联网工作者,还是其他岗位,这套书都是很值得推荐的。
每章节小结
第一章 日用品心理学
作者以人机交互不畅为出发点,以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举例说明,提到以人为本的设计和交互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两个大的重点。 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为了确保设计符合潜在用户需求和能力的一种设计流程。
交互设计的基本原则有6个,示能、意符、约束、映射、反馈、系统的概念模型。
-示能就是人和环境之间可能的互动,比如你看到一把椅子,你知道它可以用来坐。
-意符就是一种提示,是可感知的,比如你看到门上写着push,那代表可以推开,写着pull,代表是拉开。
-约束 作者以剪刀的例子简单提了一下,比如剪刀的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大的能放下几个手指,小的只能放下一根手指,这样就说明了约束。
-映射是表示两组事物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教室或礼堂的房间天花板上有许多灯,房间前面的墙壁上还有一排灯灯开关。开关与灯灯影社决定了哪个开关控制哪盏灯。
-反馈是让你感知到系统正在处理你的要求。比如说你在电梯里,按了10楼,往上上升到时候会动态显示当前到了几楼,这就是清晰的反馈。
-概念模型是告诉你事物是如何工作的。比如一般手表是有1个大的调节时间的按钮,但你不小心买了块有5个按钮的手表,你就懵了,记不住这5个按钮单独或组合使用的功能,这就代表这块手表没有清晰的概念模型。
第二章 日常行为心理学
设计的7个基本原则:示能、意符、约束、映射、反馈、概念模型、可视性;
行动的7个阶段:目标、计划、确认、执行、感知、诠释、对比;
思维的3个层次: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
第三章 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知识
作者提到了精确的行为可能诞生于含糊不清的知识里,主要说了4点:
1-知识同时储存在头脑中和外部世界里;
2-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需要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可以使用近似模型,比如华氏度和摄氏度的例子;
3-外界存在自然约束条件;
4-头脑中有关于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知识。
第四章 知晓:约束、可视性和反馈
主要提到了一个名词:强制;
强制又分为3种形式:互锁、自锁、反锁
强制:点火汽车,必须用钥匙
互锁:比如打开微波炉,自动断开电源;
自锁:比如有程序的二次弹框提示,必须选择是否保存还是不保存,才能进行下一步行为,避免客户还没有保存的时候突然退出;
反锁:比如防止某人进入危险的区域,防止人们冲下地下室,就在1楼建了个围栏;比如汽车儿童锁,消防器上的栓,必须拔掉才能用,防止人们误操作。
第五章 人为差错?不,拙劣的设计
本章主要通过一些案例说明很多差错,最终原因不一定是人为差错导致的,而是由于产品拙劣的设计导致的。在分析差错时,多问几个为什么,逐步分析,直至找到最终原因。这一章又对差错定义了两种类型,即失误和错误,感兴趣的可以再翻回去详细听,不过我觉得知道这两个概念名词的大致意思就行了,不需要揪字眼哈哈哈哈。最后作者提到的几个防止差错的措施我觉得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挺实用的,
1)增加约束以阻止差错的发生,隔离操控-将那些易于混淆的操控彼此远离安放,分离模块-即那些与当下操作没关系的操控根本不会显示出来;
2)撤销,即支持恢复到最初的状态,以及避免误操作;
3)将所需的操作知识存储在外部世界,而不全储存在头脑中;
4)利用自然和非自然的约束因素,例如物理约束、逻辑约束、语义约束、文化约束;
5)缩小动作、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在执行阶段,要让用户清晰的知道哪些操作是可行的,在评估阶段,要把每一个把操作的结果显示出来,使用户能够准备的判断系统当前的状态,其实就是作者一直提到的“约束”和“反馈”。我们应当提供帮助,而不是责备。
第六章 设计思维
本章从2个角度讨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双钻模型(发散再聚焦,再发散再聚焦)和传统的以人为本的迭代流程(观察、激发创意、打样和测试),在双钻模型中第一个菱形是先发散再聚焦,以便确定正确的问题,第二个菱形仍然是发散再聚焦,以确定合适的解决方案,确定正确的问题->确定合适的解决方案,作者还讨论了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和以任务为中心的设计,在许多情况下,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最接近的变体。
第七章 全球商业化中的设计
本章讨论了功能主义,即新技术的发明迫使我们进行不断的变革,只不过是渐进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的区别,每个人都想要颠覆式创新,但事实是,大多数颠覆式创新会失败,也许真的能够成功,也需要几十年才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因此,颠覆式创新是比较少见的,渐进式创新则是随处可见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适用于渐进式创新,它不能引发颠覆式创新。在本章最后,作者又讨论了即将到来的发展趋势,书籍的未来,设计的道义责任和草根的崛起,还有DIY正在掀起一场革命,产品的构思和进入市场的方式也将被改变,最后又总结了一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心理是保持不变的,但周围世界的工具和对象发生了变化。文化变了,科技也变了。设计的原则仍然保持不变,但应用它们的方式需要调整,以适应新活动、新技术、新的沟通方式与互动方式的需要。
总体小结
对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这本书我做一下总体小结,给大家再划一下重点,回顾一下这本书里面的重要观点。我们进入正题:
诺曼博士一直提到,随时时间的推移,虽然文化变了,科技变了,但是人们的心理是保持不变的,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保持不变的,但是应用他们的方式需要调整,具体的调整方式,大家可以根据诺曼博士的提出的7个基本原则进行思考,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
那第一个重点就是【设计的7个基本原则】
设计的7个基本原则为:示能、意符、约束、映射、反馈、概念模型、可视性;
示能:是人和环境之间可能的互动,比如你看到一把椅子,你知道它可以用来坐
意符:是一种提示,是可感知的,比如你看到门上写着push,那代表可以推开,写着pull,代表是拉开
约束:提供物理、语义、文化、逻辑的约束来指导行动,比如物理约束,我们用的剪刀有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大的能放下几个手指,小的只能放下一根手指,这样就说明了约束
映射:是表示两组事物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教室或礼堂的房间天花板上有许多灯,房间前面的墙壁上还有一排灯灯开关。开关与灯灯影社决定了哪个开关控制哪盏灯
反馈:是让用户感知到系统正在处理你的要求。比如说你在电梯里,按了10楼,往上上升到时候会动态显示当前到了几楼,这就是清晰的反馈
概念模型:引导用户理解系统状态,带来掌控感。是告诉你事物是如何工作的。比如一般手表是有1个大的调节时间的按钮,但你不小心买了块有5个按钮的手表,你就懵了,记不住这5个按钮单独或组合使用的功能,这就代表这块手表没有清晰的概念模型
可视性:让用户有机会确定哪些行动是合理的,以及呈现该设备当前的状态。
好了,这就是第一个重点:这就是第一个重点设计的7个基本原则的回顾。
接着聊,在生活中,东西越来越好,随之而来的挑战也出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将用户的需求先行分析,用设计满足人们的需求,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一种设计理念,意味着设计以充分了解和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基础,这种理解主要通过观察,因为用户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需求,也不清楚他们面临的挑战,解决方案就是快速测试不同的概念,每次测试后都有所改进,从而找到问题所在,产品最终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以人为本的设计增加了对用户需求的深层考虑和研究。
好了,这就是第二个重点:以人为本的设计。
接着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知识,作者又提到知识可以储存在头脑中以及外部世界,日常生活中不需要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可以使用近似模型,比如提到的华氏度和摄氏度转化的例子,可以用近似计算。
好了,这就是第三个重点:日常生活中不需要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
接着聊,我们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会出错,客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也会出错,那么如何防止差错呢,这就是我总结的第四个重点,防止差错有5个有效的措施:
1)增加约束以阻止差错的发生,可以用隔离操控和分离模块
隔离操控-将那些易于混淆的操控彼此远离安放,比如我们设计APP的时候,把客户最终确认的按钮和容易误操作的按钮隔离开,
分离模块-即那些与当下操作没关系的操控根本不会显示出来;
2)撤销,即支持恢复到最初的状态,以及避免误操作,比如我们设计APP到时候,客户取消选择的时候,会显示页面弹框,让客户进行二次确认;
3)将所需的操作知识存储在外部世界,而不全储存在头脑中,比如你不需要完全记住键盘上的字母,你可以在打字的时候看一下键盘;
4)利用自然和非自然的约束因素,例如物理约束、逻辑约束、语义约束、文化约束;
5)缩小动作、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在执行阶段,要让用户清晰的知道哪些操作是可行的,在评估阶段,要把每一个把操作的结果显示出来,使用户能够准备的判断系统当前的状态,其实就是作者一直提到的“约束”和“反馈”。我们应当提供帮助,而不是责备。
好了,这就是第四个重点:防止差错的5个有效措施。
接着聊,在进行产品设计工作时,我们可以使用双钻模型,就是双菱形模式,第一个菱形是先发散再聚焦,以便确定正确的问题,第二个菱形是再发散再聚焦,但是目的是确定合适的解决方案,两次发散聚焦的目的是:确定正确的问题->到确定合适的解决方案。我觉得这个很适用于我们在进行产品调研或讨论时进行的头脑风暴。
好了,这就是第五个重点:双钻模型。
那到这里,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这本书我们就算完结啦,大家可以将学习到的设计原则和其他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我相信不管是在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上,还是实际的产品设计工作中,或日常生活中,相信我们每个读者都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我在这里就祝福大家啦,顺便说一下,我马上开始研读这套书的第2册书籍,《与复杂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