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真的是一点都不难的。
日更嘛,无非是每天写一千字而已。很多人都在写,包括很多大神。
有些人觉得写作很难,常常为了写个千把字绞尽脑汁,于是参加一个又一个的培训课程,于是给自己立下规矩,每天打卡日更,凑也要凑满1000字。你看各种时髦词汇满天飞,什么“输入输出”啦、“思维导图”啦、“21日养成计划”啦。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会写的依然会写,大部分不会写的依然还是不会写。
当然,这其中肯定会有一部分人通过这些课程取得较大进步。这中间当然有课程的作用,但更重要的其实还是这些人自己。就好比你随便扔一把种子在地里,然后从此不理不问,总有一些种子会自己发芽长成苍天大葱一样,这些人即使不参加这些课程,早晚也会自己冒出来的,课程无非是让他们加速成长而已。同时,课程也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监督和良性竞争机制,如果你参加过一个课程之后,依然没有比较明显的进步,我建议你还是不要急着参加下一个课程,而应该先反省反省自己。
文字是情感的延伸。这情感是来自于生活,只要你活着,只要你还能接触到人世间的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景,你就是在输入,你也就可以输出。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通篇下来就那么一点点事儿,也没有掉书袋引用什么的,却成为散文名篇,就胜在一个“情”字。这样的文章需要你专门去输入吗?
只有那些工具文,所谓的干货,才需要专门的输入。当然,那样的文章可能更容易受到关注,更能吸引读者,但我不认为写那些东西是文学写作。那样的文章也许某一天我也会写上几篇,但写过之后肯定就会扔在一边了。因为,那里面只有冰冷的文字,而没有倾注入我的感情。唯有用心写的饱含情感的文字,才是有生命力的,日后再重读,仍能让人热泪盈眶。
所以,如果你不是急着靠文字活命的,我劝你还是少去写干货。写作是因为对文字的热爱,写干货多半是热爱文字能换钱,写多了,容易失去对文字本身的热爱。
我曾经也热爱文字,看到什么都想写一写,也确实有些文字到现在看到还会会心一笑,并且,还靠这些文字骗到了我老婆。后来,为杂志写过一些豆腐干文章,也发表过一些,然后,我发现我再也写不出了。因为我写作不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而是要满足杂志的需要,想着根据编辑和读者的口味去写,到最后就不想写了,一停停了将近十年。所以,写文章还是不能太功利性。
再说“思维导图”和“21日养成计划”。我不知道这些词的理论依据来自哪里,有没有科学的研究来支撑。我只想引用一位简书作者的话来说明问题:“我都单身不知道多少个21天了,至今依然没有养成单身的习惯。”(大意如此,茫茫简书,原话我已找不到了)这里不是说这些个东西都没有,而是想说任何东西都不能迷信,都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才行。
写到这里,发现已经一千多字了,时间刚刚过去半小时。你看,要写个千把字来日更真的不难吧。
难的是要有人来看你写的东西,更难的是要写着写着把自己写进步了。
我觉得我都做不到,所以我不日更。
(坚持看到这里的人我给你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