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周育如老师的关于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绪教养的课程,感触很是深刻。
其中,育如老师举例的一个场景,很是代表了自己跟孩子互动的情况,不禁让我陷入深思。
今天孩子放学,你去接ta。at 说“妈妈,我想喝酸奶”,你轻声地跟他说:“不行哦!快吃晚饭了,我们晚点再喝好吗?”然后,孩子突然就生气了。at 大吼大叫地说:“我要喝!我现在就要喝!”当场幼儿园的其他家长和老师小朋友全都看着你,你心想,奇怪了,我又不是不给你喝,就是晚点等吃饱饭再喝,不行吗?你发什么神经啊,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跟我大吼大叫。然后,你就生气了,“你再吵,再吵就都不要喝”,孩子更加愤怒,边哭边大叫说“我要我要我就是要”。你忍不住要爆炸,天啊!养个孩子到底是想折磨死谁呢!今晚回家我一定叫你爸好好揍你一顿!
孩子很难搞,是吧?!
但我们倒个带,把时间回到今天早上。
因为公司要开会,你一早就把孩子拎到学校去。到了幼儿园,孩子很开心地想拿他昨天做的手工给你看,但因为你急着走,你就敷衍他说“妈妈下班再看”,就匆匆忙忙走了。
孩子失落地回到教室,然后呢,老师早上做活动的时候,孩子很努力地想要表现好,但老师就是没有点他发言,活动做完了也没称赞到他。
到了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孩子想继续把手工做完,结果刚好另一个孩子边打闹边冲过来,居然把孩子的手工给弄破了。孩子跑去找老师告状,老师说:“哎呀,他不是故意的,你是好孩子不要计较,好不好?这没关系,我们要放学了,你明天再做哦!”
孩子积了一整天的委屈,但乖巧的他,硬是把这些都给吞了下去,咬着牙一心等亲爱的妈妈来。等呀等,等到望穿秋水,终于等到你来了。见到妈妈,at 跟你说了他仅剩的微小的愿望,“妈妈,我想喝酸奶”。然后,你说:“不行”……
你再回想一下,如果那时候,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对孩子情绪能够敏锐一点,你说的是“怎么了,告诉妈妈今天发生了什么事?”
或者,如果当时你的孩子情绪表达是好一些的,他说的是“妈妈,我今天好难过,我可不可以喝一瓶酸奶?”
一切都会不一样,是不是?!
所以,你要做的事情不是去跟他生气,而是去了解孩子的情绪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方面去提升自己理解孩子情绪的能力,一方面也教会孩子情绪表达的能力,这样才能根据孩子的需要真正地去帮助他。
这就是育如老师说的亲子情绪教养。
我家娃目前刚过2岁,之前遇到问题总是着急发脾气大哭,也怪我对他情绪不够敏锐,知道共情但却只停留在这一步。最近实践了育如老师的一招,因为…,所以…描述孩子当时情绪的来由和结果,让孩子开始明白自己的情绪源头,不再只会哭闹了,颇有点小开心。
举个刚刚的例子:下午回到家我在厨房准备晚餐,娃一个人在客厅玩,没过多久我听到他带着哭腔说:门打不开,门打不开…按以前我可能会直接说:这个门不好打开的,里面没有什么的,我们一会儿就吃饭饭了啊…等,会加上自己的主观意识认为他是想打开这个抽屉门玩里面的瓶瓶罐罐或吃里面的零食等。但这次我没有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而是走到他面前蹲下说到,是哦,门门打不开,因为妈妈把它锁起来了。湖湖因为打不开门,都急得哭了是吗?湖湖听着,哭声稍微小一点了,但还是继续嘟囔着,打不开…于是,我又问到:湖湖想要打开门干嘛呢?钱钱,钱钱…湖湖急着说到。我反应到:哦,湖湖的硬币掉进门缝里了是吗?湖湖想要打开门拿硬币是吗?嗯!他点着头。那妈妈打开门,湖湖只拿硬币,不拿其他东西好吗?我忙着补充着,生怕他反悔顺势拿里面的东西玩。而他呢,却一心只念着:硬币硬币。于是我打开了门,他一眼看到了硬币伸手拿出后就转身离开了,根本没有在意其他东西,而此时,早已没有了哭闹……
其实,在这里真要感谢育如老师带给我们浅显易懂又有实战技巧的这门好课,让我补上了从小缺失的这门情绪课程。
在我们的华人文化里面,事实上是缺少应有的情绪教育的。
在我们华人的文化里面,很重视智能的教育、知识的教育,但是我们其实不太在乎情绪的教育。这导致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知道要如何追求成功、追求卓越,却从来没人教过我们,怎么关照好自己的情绪。
然后,到了有一天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我们其实也不知道要怎么去教孩子情绪。在长期的压抑跟忽略下,我们常常弄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情感状态,也无法掌握怎么样才叫做合宜的情绪。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华人父母也不太关切孩子的感受,比如说孩子受伤了,我们就会和他说“你不要哭”。孩子做了很棒的事情,还会有人告诫父母说你不要称赞小孩哦,免得小孩得意忘形、太骄傲了。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高兴也不敢高兴、生气也不敢生气、难过也不敢哭。长期来看,其实是很不健康的。
说个不大恰当的例子,比如像我父母恐怕对自己的情绪也不太清楚,比如说常常我小时候跌倒了,他心里明明是担心,当场反应却是生气,去骂我说“你为什么不好好走?”甚至有时还会被挨揍的。
这种状况很明显的就是父母的情感表达不当,当场如果说:“你有没有受伤啊?”先表达对孩子的关心,然后再和孩子说“走路要好好走,你如果受伤会让妈妈很担心”,而不是当场以愤怒的情绪去取代焦虑。
除了对孩子,在婚姻上也是这样,华人婚姻的特性是所谓的“高稳定、低满意度”。这跟我们在情绪表达上太弱有关系。
从小成长的历程中,对于情感的忽视和压力,导致我们在进入真正重要的情感关系时,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我们往往都在情感这一块处理得很薄弱。因为我们练习的机会少、运作的机会少,不知道如何自我辨识,也不懂得如何辨识他人的情绪。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的幸福感降低了,所以情绪的影响层面真的很大。
不过,还好现在不晚,我们不幸的经历不能再让自己的下一代遭遇,我们自己的情绪现在也还能再调整。
很喜欢育如老师说的:在谈孩子的情绪教育的时候,我通常不太说这是“教孩子情绪管理”,我喜欢用情绪教养来谈它。因为教养是个长期的人格内建的历程,而情绪管理只是后来知识上可以去学的,很有限的那部分。
最后感谢育如老师把这么有爱的课程讲得如此深动,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