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被抓了。
仅1小时,这一话题就登上了各大热搜榜。
最初关注这个案件,是在2016年。
那年2月,谢天琴死在了福州一所中学的教职工宿舍内,其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悬赏万元缉捕。
消息一出,很多认识吴谢宇的同学和老师,都表示不敢相信这个事实。
一个是涉嫌弑母的高智商犯罪分子,一个是众人口中完美无缺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个世界似乎存在着两个迥然不同的“吴谢宇”。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所说:
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
吴谢宇的个人微信主页,签名是拉丁语,意为“我来,我看,我征服”。
那是凯撒大帝在泽拉战役中,打败本都国王法尔纳克二世之后,写给罗马元老院的著名捷报。
或许他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而造成如此认知的,正是他死去的母亲:谢天琴。
谢天琴思想传统刻板,自我要求极为严苛,当然对儿子也不例外。
为了弥补缺失的父爱,她对儿子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小到洗衣做饭,大到就业择偶,均一手包办。
从物质到精神,吴谢宇似乎都从未断过奶,是个被妈妈控制的“妈宝男”。
但对此,吴谢宇曾是心存感激的。
他通过保送、状元、学霸、奖学金等一系列好消息,来回报母亲的辛苦付出。
为了不让母亲失望,他从小被“训练”着戴着面具示人,自己的真实想法,都埋藏在心底,从不示人。
慢慢地,他变成一个心思极重的人,哪怕是对自己的至亲,都不曾敞开心扉。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被父母控制的孩子,人生有多大的影响?
网友高赞回答:
早就习惯父母事事操心,而自己也逐渐习惯把自己当作孩子,容易随波逐流,也学会了伪善。
每个被控制的孩子背后,都有着一个强势而又自私的父母,以及保姆式的家庭教育。
1
《都挺好》中的苏家老母亲赵美兰,要强、好面子,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如同如来佛般掌控着家里大小事务。
当处于备考非常时期的苏明玉,被二哥苏明成无理要求帮他洗衣服时,作为母亲的赵美兰,非但没有阻止,反而是一味地宠溺和纵容。
当明玉看到母亲愿意资助明成2000元出去旅行时,她向母亲开口讨要1000元,这是她考学的补习费,但赵美兰却断然拒绝了女儿的要求。
当得知女儿要考清华时,身为母亲的她,非但没有一丝一豪的骄傲,还自作主张的给明玉铺了一条所谓“安稳又保险的路”——就读师范,毕业后当老师。
苏母想方设法去控制着孩子的一切。
但父母的控制,却将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2
邻居家阿姨五十多岁,儿子去年结婚,在同一小区买了很贵的房子。
阿姨替他付了首付,并承担了贷款,为的是让儿子生活得更加舒适,无后顾之忧。
儿子结婚之后,她每天去打扫房间,洗衣做饭。在她看来,儿子儿媳平时上班辛苦,自己能替孩子分担的,就多分担一点。
原本以为是皆大欢喜的事,却在前段时间发生了变故。
经常是阿姨做上一桌子菜,招呼儿子儿媳回家,但夫妻俩却总是找借口推三阻四,说没时间。
周末,阿姨会让儿子儿媳陪她做这做那;更夸张的是,她开始干涉小两口生孩子的事情,还总是在他们念叨提醒。
渐渐地,儿媳不高兴了,儿子也很不自在。
阿姨越想越伤心,自己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他们非但不顺从不感激,还跟自己疏离,心也越来越远。
我想,这就是很多中国父母的潜台词吧。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的那样:
中国式父母,总能在孩子身上找到问题。
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和自由的意志,所以他们要不断干涉,不断控制。
无独有偶。
娱乐圈里朱雨辰的妈妈,也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
她每天早上4点起来给儿子熬梨汤,十年如一日。
为了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从北京到上海,她不惜把厨房搬到剧组,同时还背着一口大铁锅。
甚至儿子的每段感情,她都要干涉,以至于朱雨辰现在年近40岁,都还没女朋友。
她说:
我周围的朋友都知道,我是用整个生命来对待我儿子的,完全没有自我。
然而,殊不知这种“完全没有自我”的爱就是对子女最严重的控制。
以爱为由进行控制,这是不少父母惯用的伎俩。
他们的人生,已然没有更多的可能性,面对分离的焦虑和恐惧,父母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捆绑在一起,试图找寻那可怜的存在感,以及谨小慎微的价值感。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父母的控制,将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3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台湾最近热播的科技教育片。第一集《妈妈的遥控器》中的纪妈妈,就是一个视孩子为全部的妈妈。
某天,儿子小伟惊恐地发现,他的生活一直停留在星期三。在这一天,他遇见同一个人,同一个司机,说同样的话,给妈妈交同一张修改过的成绩单......
“怎么每天都是礼拜三。”小伟感到不解。
这时纪妈妈才告知真相:
如果你再不修正你的错误,你的人生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
原来妈妈无意间得到了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它能够操控儿子的人生。
小到饮食起居,孩子的喜好、交友,大到儿子的精神思想,妈妈都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稍有不满就按下遥控器,推倒重来。
纪妈妈最常挂嘴上的话就是:“妈妈为了你牺牲了那么多,花了那么多钱,让你读私立的学校,妈妈是为你好。”
“你一定要告诉自己,我要努力读书,要考上好大学,不要让妈妈失望。”
小伟就像一个即将溺水的人,沉入水中无法呼吸。他试图反抗,却换来了妈妈更强硬的镇压。
崩溃、绝望,小伟再也无法承受妈妈的控制,他尝试着自杀,跳楼、电击、割腕......
“妈妈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小伟感到无限绝望。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宝贝,妈妈是为你好。”
“你现在恨我没关系,以后你会感谢我的。
以爱为名,一句为你好,一句将来你会感谢我的,就让许多父母理所当然地控制和改写孩子的人生。
然而爱,不是过度的保护和控制,而是给予孩子尊重、平等与自由。
纪伯伦有首诗,我非常喜欢,也觉得很受用: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虽与你同在,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而不是思想,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而不是灵魂。
生命不可倒行,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4
2018年9月,河南郑州一位六旬老母亲王某,从7楼跳下,坠地身亡。
是什么,让老人有如此过激的行为?
原来她视为珍宝的女儿,长大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前段时间女儿谈了个外地男朋友,老人担心孩子将会远嫁,不能留在自己身边。
那天王某忽然情绪失控,把自己反锁在家里,并把家里的东西往外丢,然后自己坐在阳台上哭泣。
尽管左邻右舍不断劝说,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不断安抚,都没能阻止她从7楼跳下。
这个母亲殊不知,一个健康的家庭,应该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当父母一味沉溺在为孩子付出一切,将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负担。
《少有人走的路》里说:
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相聚,唯有母爱指向离别。
龙应台在《目送》中提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最佳的亲子关系,不是永恒的占有,为人父母也是一场爱与分离的修行。
聪明的父母,更懂得坦然的放手和成全。
在孩子童年的时候,给予孩子最浓烈的爱与陪伴,在该放手时,就勇敢体面的放手与成全。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
愿我们,在这场人生的修行中,都能给孩子真正的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