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的时间长了,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
--老舍
不经意间翻开已掉落了扉页的《读者》,便看到了这样的句子。确实够老旧了,本就微黄的书页更显破旧不堪,就如老舍的这句话,似乎经历了无数的风霜与磨难,又似在传达某种情思,亦或是……告诫。
初读这句话时,便被“血和泪”所震慑。特意百度了一下这位文人的历史,许是深沉的爱国情结,许是悲痛于城市贫民的命运与生活,便用自己的思索带动民族的思索,把笔杆当枪杆,用笔尖发泄愤恨与不满、惶恐与苍凉、“血与泪”,最后却迎来了含冤自沉的落寞……
讲这些似乎太过沉重了些,那么我们就抛开历史背景,单从这句话来分析,也是不无益处的。想起上作文课时老师的话,我便对这个句子有了新的认识。写作不单单是华丽丽辞藻的堆砌,不是绚烂的技巧,而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能够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宣泄,更是需要思索的。许多人写作往往苦于没有灵感,其实灵感就来源于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我们都知道“透过现象看本质”,却常常忽略那些细微的存在,原因就是我们不热爱生活,不善于思索。
思索一个故事、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有了思索,就有了文章的灵魂,有了灵魂怎愁它不灵动、不鲜活!归结起来就是要“用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古代文人墨客尚且因为一个字而反复思索、推敲,才有无数良诗佳句流传至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经过反复思考与推敲而产生的文章,读起来必定会让人感受到作者满满的诚意,才会更加扣人心弦,让人与读者一起感同身受,“喝你喝过的杯、走你走过的路”,将读者带到你的故事当中,带到你的情绪当中,这样的文章才是成功的。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读书不易太“多”,这样会稍显盲从。读书一定要读适合的,且是喜欢的才行,并要细细的读,慢慢的品,禁止一目十行的作法,更不要拘泥于什么大家的作品,任何一篇文章或是书籍都会有它的过人之处,都会有让人难忘的亮点,留心观察,把这一“点”,通过揉搓消化成自己的“点”,这样才是不白读,不然读鲁迅的诗集像是看天书一样,不能领会其中真意,也是适得其反,还白白浪费了时间,更是亵渎了作者的辛苦付出。
读的形式也可是多样化的,可以读小说、看帖子、笑话、短评,甚至是歌词。说到歌词,立马想起周杰伦眯着本就不大的眼睛,陶醉的哼着那些你不看歌词绝对不知其所以然的歌曲。“心里的雨倾盆的下,也沾不湿她的发”、“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方文山的鬼马文采,是否使你受益,就要看用心深浅了。
也许我们该庆幸,除了电话、互联网,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字来与世界沟通、与朋友沟通、与自己沟通。表达爱意的隽秀字体、抒发情感的散文、发泄痛苦的断肠小诗、阐述不满的犀利文字与宣泄情感的歌词……笔尖成了我们的传声筒,成了我们所思所想的一个传输载体,一个情感的寄托。
就如老舍的这句话,是多么透彻的领悟,多么深刻的表达,当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再读到这美到心痛的句子时,可能会有更加不一样的顿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