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的由来往往是为了纪念一段历史,人们会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往往会在这天以独特的节日习俗来重温史事,演变到了现在也会在节日送上一些节日里的祝福,历史上的端午流传是祭祀的节日,那么在端午说节日快乐是否正确呢?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现在我们见的多粽子就有桂城华记裹蒸棕。
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龙船是普遍习俗。在民俗文化领域,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总有不少独具魅力的文化习俗,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标签是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喝雄黄酒等,而有些人认为最大的忌讳却是祝福“快乐”。
不知从何时起,网上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端午节不能送“快乐”,因为端午是一个祭祀而悲壮的日子,应该送“安康”或者“平安”。
这几天,笔者试着在几个微信群里发送“端午节快乐”的祝福语,果然收到几个朋友的提醒。他们好像很内行地表示,现在的端午节送祝福不能再说“快乐”而改用“安康”。今天一大早,笔者收到的祝福语中,居然基本上都是“安康”这个词。
为什么网络上有人提出端午节不能说“快乐”呢?最直接的理由就是,端午节是一个祭祀、悲壮的日子。网友分析,据史料记载,端午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所以,在很多人看来,端午节是祭日,要严肃、庄重、悲戚,不能太过于欢庆、高兴,如果喜形于色、互道快乐,就显得很不合时宜了。
缅怀先人,不忘初心,牢记过去,怀着一颗诚挚的心来敬仰,这是后人的使命,的确应该虔诚,世世代代发扬光大。而且在不少地方,一般称农历五月为“恶月”。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因此,根据人们的传统,在五月这样恶劣的天气,一般不会结婚、建房、搬家等,从这个角度来说,端午节给大家祝福“安康”“平安”是没错的。
其实,国家之所以设立这么多的传统节日,为全国人民放法定假,初衷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更快乐地生活。每个传统节日,都会有祭拜,也会有欢庆的氛围。一个节日,如果没有快乐,只有沉重与悲情,那么节日设立的意义就会黯然失色了。就算是清明节,虽然是祭祖上坟的日子,但是春游、放风筝等嬉戏也是让人感到快乐的。
今天,我们庆祝端午节,在纪念先贤的同时,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虽然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而来,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催人奋进,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地“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的生活除了精神食粮,还要物质保障、除了爱国教育,还要个性培养,既要发扬传统、又有与时俱进。端午节还有其他许多的习俗,比如赛龙舟、挂香袋、包粽子、吃薄饼、猜灯谜、喝雄黄酒、合家团聚……这些都是让人快乐的,难道非得悲悲切切、郁郁沉沉、哭哭啼啼吗?
总而言之,端午节在人们的生活的现在不仅仅是代表了我们对历史的缅怀,更多的是现在人们从中赋予自己一种勉励的情愫,通过对历史的继承和传扬更多的是对自我的一个提升和更深的认知,所以在端午道上一句“端午快乐”又何尝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