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蹒跚学步之初,我们就本能的知道规避危险,遇到难走的路都会赶紧抓住父母的手,惧怕摔倒。
后来我们逐渐长大,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标榜自由独立,誓要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要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我们每天奔波于梦想和现实之间,一次次承受着它们之间的巨大落差,不停的鼓励自己,给自己力量,毕竟成功是有概率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不断的反复磨砺中,事业日趋平稳。
成熟的过程伴随着持续不断地失去和接受,先成家也好,先立业也罢,上有老下有小、柴米油盐的平凡日子是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
慢慢的,我们害怕疼痛,害怕改变,这种自我保护机制自动开启,它意味着不必承受痛苦,我们逐渐屈服于一成不变的生活。
心理上,我们懒得结交新的朋友,生活里不再喜欢陌生人轻易出现,更不想去融入新的人际圈子。
况且时间自会帮助我们沉淀,要离开的人始终要走,能留下来的也会一直都在。
生理上,我们也开始害怕天气太热或者太冷,年经时候的旺盛火力渐渐弱下来,开始自知冷暖的跟随季节增减衣物,再也不用听父母追在身后的叮咛,那种“有一种冷叫你爸妈觉得你冷”的青葱岁月一去不复返。
接着,突如其来地从不同信息渠道听闻亲朋好友突然离世的消息,死亡如此突兀地接近,感叹命运不济、时不待人的同时,也让人心有余悸。
我们开始突然惧怕死亡,年轻时候什么都不怕,除了自己,也什么都不信。
后来却越来越发现,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情绪需要自我调整,有很多奇怪的人或事不需要我们完全理解,只需要我们坚信不移的无条件信任。
某一天,你会突然通过身边的事情而生出敬畏之心,人对自然界乃至整个世界有敬畏之心是件好事情。
正是因为直觉带来的害怕让我们畏惧,也就让我们躲避了一系列伤害的可能性,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其实所有的伤害不是来自于外面,而是产生于我们自己,我们对于人或事物做出的反应使我们产生被伤害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持续时间段其实完全由我们自己来控制。
从自省到面对,它让我们由衷地转而去热爱自身、直面自我、剖析自我,通过不断地发掘自己,来释放自己、肯定自己。
泰普勒的《极简生活法则》,告诉我们:“一旦承认自己不是生活的总导演,我们便可以放下很多东西。”
这几年,各路论坛纷纷提出极简的生活模式。所谓极简,就是摒弃生活中不必要的用品,不留存杂物,除了生活必需品,统统抛弃。
随波逐流者,丢掉多余日用品,减少衣物饰品,变成行动派,引领潮流。而真正的极简者,是思维的极简至生活习惯的延伸,引用《法则》里的话,就是“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放下我们无能为力的。”
我们通常会因为面对不懂的东西或者从未涉足的领域而害怕 —— 还是那句话“人傻就得多读书”。
读书可以让你变得越来越温和,有问题时不再是心浮气躁地乱发脾气,而是心平气和的找解决办法;读书可以让你越来越享受独处的时光,让你空虚的灵魂有所依,让你寡味的思想有所靠;读书还可以让你越来越懂得珍惜,不再去强求任何人或者任何事,但也依然会去努力争取。
知道怕是正常的,怕别人不喜欢听的话就不要说,不理闲言;怕别人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做,不管闲事;接人待物谨言慎行,其实我们内心真正畏惧的不是危险、不是伤害,更不是死亡。
我们畏惧的是直面真实的自己,那个偶尔阴暗、偶尔懦弱、自私自利的自己。
随着年纪渐长,见识愈多,生命里总有着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神奇,于是开始接触一些佛法教义,也因此更有了尊敬之心。
尊重自然界的相生相克,尊重世界的是非黑白,敬重生而为人的前世与轮回。
自然博大,世界广阔,不仅是佛法,任何形式的宗教信仰总是教人向善的,对万事万物的敬畏之心并不会让人惧怕一切丧失勇气,而是在自身基础上获得提升,自我审视修缮的过程,同时也是蜕变的过程。
人的思维方式是有局限性的,短短49天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极简”思维模式。
“改变思维,就能改变心情。”法则如是说。而Meryl Streep 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这段演讲很有力量,与泰普勒的“极简”思维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共勉。
“对某些事情我不再有耐性,不是因为我变得骄傲,只是我的生命已到了一个阶段,我不想再浪费时间在一些让我感到不愉快或是伤害我的事情上。
对于愤世嫉俗,过度批判,与任何形式的要求,我没有耐性。我不愿去取悦不喜欢我的人,或去爱不爱我的人,或对那些不想对我微笑的人微笑。
我不想再多花一分钟在说谎或操控的人身上。我决定不再与假装,伪善,欺骗,或是廉价赞美共存。
我不再容忍选择性的博学或是学术上的骄傲,我不再为了广传的流言蜚语而改变我自己。我痛恨冲突和比较。
我相信一个拥有两极的世界,这是为什么我避免和个性僵化和没有弹性的人靠近。
对于友谊我不喜欢缺乏忠诚和背叛。我无法与那些不知如何给予赞美和鼓励的人相处。夸张让我感到乏味。我难以接纳不喜爱动物的人。最重要的是,我没有耐心去对待那些不值得我有耐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