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高中历史知识比较碎片化,所以有很多琐碎的知识点,会导致考试时出现所谓的‘知识盲点’。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历史难学,甚至毫无方法可言。其实只要掌握好高三复习时的方法,这些问题完全是可以避免或者解决的。
高三历史复习一般分为三轮,每一轮复习都有相应的学习目标。
第一轮:重视基础.
所谓重视基础,就是要有对高中历史课本学习内容的深度把握,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吃透课本。高中历史课本的教材编写是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的顺序来的,内部按照朝代顺序来编排,所以说课本有其内部的逻辑,你在这一阶段要做的就是熟悉课本,熟知每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及意义,每一个朝代的重大改革(比如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这个一般是考察的重点。还有重大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比如秦始皇)。要特别注意课本上出现的图片,极有可能出现图片对比的题型。
第二轮:知识整合.
由第一阶段单纯的政治经济文化转变为知识网络或者是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个人能力的整合,首先要熟记课本的目录,由目录可以迁移到系统的知识构建起横向纵向的知识网络。基本上有两种构建结构的方法。 第一:时间轴. 按照时间轴可以自己整理出大的框架和结构,(自己整理印象会更深刻)在大的时间下可以延伸出具体的历史事件、地点、人物、具体经过及历史意义。这一方法有一极大的好处是可以进行用一时期中外对比。比如中国在闭关锁国是西方正在进行宗教改革。明朝中国关闭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西方长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第二:朝代轴. 就是列举每一朝代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这种方法可以发现不同朝代内部的关联性,掌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比如各个朝代的选官制、科举制、对外政策等。 以先秦至秦汉为例列举政治、经济、文化
以不同朝代为例,对比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第三轮:大量做题.
大量做题不仅可以发现不同题型之间的共性,还有一个就是可以培养答题思路,综合运用在第一、第二轮复习中掌握的知识,还能及时查漏补缺。在做题的过程中大家会发现,历史答案一般都十分简洁,甚至可以说是惜字如金。但往往一句答案中却包含有非常多的信息点,甚至是我们读几遍材料都get不到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卷子都是按照大纲编写的,肯定不会脱离课本的范畴,说到底还是知识的运用。在第三轮复习中个人应该从大量做题中掌握一般规律——专题整理归纳。(这个真的是很重要的,会对历史大题的解答有很大帮助,大大节省审题时间)比如16年全国课标一卷的40题考察到人口问题,在高三一年的试卷中应该说是很常见的,如果在平时整理过,考试时你还会慌吗你还会没有答题思路吗?即使题目不完全一样,至少有答题方向。 以城市化为例,掌握一般城市化的出题方向
高考材料题非技术性答题注意事项:
1. 基础点:卷面一定要整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至少要让阅卷老师看得清楚。
2. 多运用专业术语,少用大白话(比如资本主义需要的是资本,不能说成是钱,即使是一个意思),语句要通顺,不能出现错别字。
3. 答案要明了.当一题出现多问时,一定要在显眼的地方标注,比如第一问影响,冒号,开始答题,第二问评价,冒号,开始答题。(以红笔标注的地方为例子)
4. 答题时答案要序号化,不能不分点,切忌一大段文字下来,没有层次。
5. 切忌语言重复或完全照搬材料,阅卷老师会觉得你没有技术含量。
6. 尽量少用缩写,比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写成半半社会。
7. 看分给点,6分的题一般有两点或者是三点,由于历史是看点给分,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多写则多写,要把自己有把握的答案写在最靠前的位置,防止老师看不到。
8. 影响类问题一般要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启示、说明。经验教训等一般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