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非
在餐馆吃饭,总有那么一桌两桌人在高谈阔论。美美的心情大打折扣,好好一桌美食吃得索然无味,恨不得马上打包离开。
生活中还常有这样的场景,两方发生争执,声音越来越高。如果有一方劝另一方 “小点声,我们有话好好说。”双方的争执就可能不会那么激烈,很快就会平息。
在谈判桌上,谈判的天平往往会朝着慢条斯理表述的一方倾斜。双方都情绪激动,高声大气,这样的谈判不可能有结果。所以当我们听到会议室的音量渐渐降了下来,最后归于宁静,往往是双方达成一致,谈判大功告成的时候。
人们处理各种角色关系,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轻声法则”同样适用。
尤其夫妻之间,如果看到两口子,大声说话,可以肯定地判断夫妻双方有情绪,或者已经在闹矛盾,从来不会有恩爱的双方高声大气你侬我侬的场景。从古至今的情话,都是如潺潺流水娓娓动听的。
言为心声,说话是表达的声音艺术。表面是在说,其实是在表达想法。在表达的时候,情绪是绝对的第三者。就像生活中,第三者插足一样,情绪不是个好东西。只有会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懂得如何正确的阐述,如何完整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坏的情绪自然要及时消除,好的情绪其实也要控制。高兴到大喊大叫、兴奋到彻夜难眠、快乐到忘乎所以,也不是件好事,有个成语“乐极生悲”是不无道理的。
只要不是开大会作主讲或者必需大声说话的场合,其实大家都应该轻声说话。如餐馆就餐,酒店住宿,公交、高铁、机场、电梯、居家、办公场所等,对领导、对同事、对下属、对老人、对小孩、对朋友、对陌生人,轻声说话都是非常必要的,它体现了一个人的素养。
我老家桃源的人讲土话,号称“高八度",就是形容说话时调门高。外来人经常误会他们在吵架。儿子小时候常常随我回老家,有一次忍不住偷偷问我,为什么爷爷奶奶和伯父伯母们天天“吵架“?我耐心解释了一番,儿子才慢慢适应。
其实我们桃源人这种高声说话,本身存在很多隐患,也是火气旺的自然反应。经常出现两个人说着说着真吵起来、打起来的场景。所以我们桃源人在外地人认为是挺霸蛮、挺野性的一类人。
本人走南闯北,到过很多地方。发现江浙一带的人说话办事较温和,其实也跟他们当地的“吴侬软语"有关。我跟江浙人谈业务,无论做得成、做不成,听到的都是轻言细语、不急不徐,很舒服的感觉。
在欧洲旅行时,我和很多同伴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只要车上坐了几个中国人,就是一车的噪音,当然我们自己也不例外。老外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外望着我们的眼神里不说敌意总有三分不满。我们好似习惯了高音,不太顾忌别人。
高声说话,实际上不只是一个关于修养、素质的问题,我认为它也是一种病,慢性的病。从生理上、心理上都不是健康的表现。实际上无论是中医、西医,在治疗疾病时,有的医生会特意交代“少说话,少动气,多调理,控制情绪,病就会好得快。”这里强调的少说话就是避免高声说话。
重庆万州公交车上发生的事情,虽然是极不礼貌地大喊大叫,导致互不忍让的极端个例,却值得我们深思反省。生活中,争执的双方,只要有一方起了高腔,很快就会对吵,甚至动起手来,互不相让就会升级到伤人害己的程度。
大声说话,在社交中终归不是好事,它会给人一种压迫感,很容易让人误解和潜意识中产生对抗不满的情绪。
就如对动物,小时候喜欢对着农村的野狗大声召唤,狗立马就有反应,夹起尾巴对着我们“汪汪汪"表示敌意。如果降低音调,轻声唤它,狗也会对你摇尾巴,释放它的善意。
人不会比动物高明多少,甚至有的时候,人比动物还敏感、易烦躁、易暴怒。加之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压力重重,为生活奔波,心情积累了太多的浮躁,一旦爆发,就是声嘶力竭、大吼大叫。这需要我们在整体国民教育上下功夫,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需要站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比如软实力提升之类的说法,每个人做好自己就行。我们帮不了更多人,至少我们有能力、有机会做到自己不卑不亢和蔼待人。
轻声说话、轻声交流、轻声辨解,不是妥协,而是为了控制,控制好自己情绪,也很大程度上掌控了局面,最大限度降低了伤害。
眼下有很多学校针对儿童开展“轻声聊天教育”。制造轻松的语言环境,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同时利用言传身教,引导少年儿童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意义深远。
仔细想想,其实大多数成年人缺的就是这一课。
多么想,在任何一个装修雅致的场所,书屋、茶餐吧、咖啡厅……听不到肆意的叫喊和喧哗,耳中只有音乐缓缓流动,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时光。
轻声说话,是溪水潺潺的清幽,是雪落山川的静美,是生活的诗意,是烟火人生不经意呈现出来的高贵!